亲子旅行度假市场发展概述与消费者特征分析(附20页报告)
来源: | 购买报告:136-997-996-97微信 | 发布时间: 2025-09-20 | 6 3612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为节选内容

如需更多报告,联系客服13699799697(微信)


或者,扫码阅读报告




 

一、亲子度假市场概述

亲子度假:是一种以家庭关系为纽带,以提升亲子互动和家庭幸福感为核心诉求的度假消费形态,通常涉及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旅行、娱乐等活动。广义亲子度假覆盖家庭度假消费全链路,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度假线路等消费场景,体现家庭用户从行程规划到体验落地的需求闭环。

2025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市场迎来强劲复苏,出游人数和消费金额都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国内出游人次达到3.14亿,同比增长6.4%;旅游总消费达到1802.69亿元,同比增8.0%。

我国亲子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增长点。根据美团亲子度假市场的整体数据来看,“五一”假期亲子市场规模连续两年呈现高速增长的状态,广州、成都、北京等城市“亲子度假”搜索热度上涨超300%,亲子乐园搜索量同比增长124%。

根据文旅部公布的“五一”出游人次及平均消费数据,及美团亲子用户规模、消费频次等,预测2025年在线亲子度假市场交易额达到三千亿元。亲子度假市场的细分领域丰富多样、多元立体,主要包括亲子酒店、亲子景点/乐园、亲子游线路、亲子餐厅、亲子娱乐、亲子零售等多种类型。细分领域呈现多类共性发展特点。

(一)以家庭为中心的场景化设计

亲子度假市场的各细分领域均围绕家庭用户的核心诉求,构建省心、品质、安全的家长需求与趣味的儿童需求间的动态平衡场景。其设计逻辑在于通过空间组合与功能整合,满足并实现家庭成员的差异化需求。亲子酒店将主题客房与专业托管服务结合,既通过动画IP场景、独立游乐区保障儿童娱乐体验,又以成人SPA、静音休息区等满足家长对品质休憩的需求;亲子餐厅则通过“餐饮+游乐”的复合功能设计,在用餐区外增设海洋球池、绘本角等儿童活动区,实现家长就餐与儿童玩耍的场景协同。通过家庭友好型设施和服务,将单一消费升级为多维体验,最终实现用户停留时长与消费粘性的双重提升。

(二)娱乐性与教育性的双重强化

亲子度假场景中娱乐性与教育性的融合,本质是对家庭用户需求的精准响应,既需通过趣味性吸引儿童参与,又需满足家长对儿童认知发展、技能培养的隐性诉求。其核心逻辑在于将教育目标嵌入娱乐载体,通过非正式教育场景降低学习压力,实现寓教于乐的沉浸体验。主题乐园通过AR技术还原历史战役,在互动游戏中融入传统文化认知;自然教育营地则通过夜观昆虫、岩石采集等户外活动,将生物多样性认知转化为探险游戏。这种“娱乐+教育”的双重强化不仅提升了度假产品附加值,更推动亲子旅游从低阶感官刺激向高阶价值供给演进,充分符合家庭教育消费升级与政策倡导的素质教育导向。

(三)高频跨界与IP化联动运营

亲子度假市场IP化运营与业态融合的本质是通过情感共鸣与场景延伸提升用户粘性与消费纵深。IP联动的核心价值在于找到两大IP的共同点,共享粉丝基础与文化认同,快速建立品牌认知并激发消费冲动。亲子酒店与迪士尼、经典奥特曼等全球知名IP合作打造主题客房,通过动画角色场景还原、限定周边赠品等设计,吸引家庭用户为情感溢价买单;亲子零售店引入宝可梦、超级飞侠等IP衍生品,利用收藏社交驱动亲子客户主动消费。业态融合进一步打破消费场景边界,以复合体验延长用户停留时间并激活交叉消费。这种IP引流不仅满足家庭用户对新鲜感与仪式感的追求,更通过场景协同效应延长消费价值链,成为亲子经济时代的重要增长引擎。

(四)分层定价与套餐化销售

分层定价策略的核心在于精准匹配家庭消费能力差异:亲子酒店推出“经济型”与“奢华型”双线产品,前者以小型游乐区等基础儿童设施满足大众家庭性价比需求,后者通过私汤泳池、专属课程等稀缺体验锁定高净值客群;室内亲子乐园采用“门票制+餐饮消费”组合,既通过门票筛选消费意愿强的家庭,又以餐饮溢价补偿场地运营成本。套餐化销售打通消费场景,将分散的消费需求打包为标准化产品,利用价格杠杆激发连锁消费。分层定价与套餐化销售既扩大市场覆盖广度,又通过场景绑定增加消费黏性,推动亲子度假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服务生态构建。

二、亲子度假消费特征分析

(一)跟着顶流制造家庭高光时刻

顶流IP往往承载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形成跨代际的情感连接,触发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回忆。父母更愿意为“情怀”买单,如购买IP联名产品、参与IP活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环球影城等热度常年位居各景区前列,哈利波特魔法袍、魔杖等尤其受到亲子家庭的喜爱;郑州海昌奥特曼小镇商品套餐票包含阿尔法装甲斗篷、系列徽章、面具等,也十分热销。

在社交媒体时代,顶流IP成为“可炫耀”的亲子社交资本,父母更关注游玩的“出片率”。主题乐园中经常看到扛着硕大单反相机的跟拍摄影师记录家庭出游的高光时刻,捕捉与IP角色互动瞬间,家长也能更专注陪伴孩子,而非频繁调整手机、相机。

从单纯娱乐转向情感共鸣,从功能消费升级为社交资本,父母不仅追求亲子度假体验,更追求“被看见”的仪式感,顶流IP成为连接代际记忆、塑造家庭身份、撬动社交传播的载体。

(二)新生代父母拥抱“野”性成长

美团数据显示,预订景区门票的35-40岁亲子客群占比近35%,需求最为旺盛。预订门票和度假产品的亲子家庭用户保持高增长,年同比增速在1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25-30岁新生代父母(以95后及00后为主)加速入场,占比持续增长,推动亲子度假消费理念发生变化,年轻父母不再满足于安全的游乐设施,而是更青睐户外挑战和自然探索,露营、徒步、溯溪等搜索量同比增长超过100%,“亲子自然探索”、“儿童户外挑战”等关键词搜索增速明显。这些新生代父母认为“让孩子脏一点、累一点,反而是成长的一部分”。

新生代父母正在重新定义亲子度假——不再过度保护,而是鼓励探索;不追求绝对安全,而是培养适应力。野性成长成为核心关键词。

(三)从物质刚需到情感刚需

现代家庭消费理念正从传统物质投资转化为亲子体验、亲子度假的价值投资,亲子体验成为新型价值投资标的。美团数据显示,2024-2025年连续两年景点游玩、度假消费中,中高收入亲子家庭占比均超过70%。基础保障型收入家庭在景点游玩、度假消费的占比分别提升了3%和2%。将投资预算更多分配到亲子活动上,亲子互动带来的情感联系和教育价值,可能远超过物质消费的边际效用,这不仅是对亲子关系的增值,更是对儿童认知能力的隐形注资。


图片



在物质丰裕时代,家庭消费的核心逻辑已从“物质刚需”向“情感刚需”迁移,从“拥有更多”转向“体验更好”。亲子度假不仅是消费行为,更是情感储蓄、认知投资与社会资本积累的三重价值投资。

(四)数字教养成消费新标尺

数字教养是指个体在数字化环境中有效获取、理解、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综合能力。亲子度假群体展现出典型的互联网数字原住民特征,其消费决策高度依赖网络评价体系。85%的亲子用户在预订前会查阅3-5篇攻略,较商务旅客高出29个百分点,且平均浏览17.6条用户评价,显著高于其他旅游细分市场。这种信息获取密度反映出亲子群体对社交化决策的深度依赖。25-40岁的亲子客群熟练使用关键词组合搜索、善于通过差评过滤对目的地的滤镜,得到真实评价,并通过点赞、提问、写评价等互动行为构建起基于信任链的信息筛选机制。

从用户反馈看,亲子用户预订景区门票主要关注“价格优惠、换票便利、寓教于乐、园区基础设施环境和员工服务态度”等因素。在度假场景中,很多亲子家庭选择住宿套餐,更为关注亲子酒店的“儿童娱乐设施、托管服务和卫生安全”等因素。

服务友好不再只是加分项,而是亲子度假产品的准入项,亲子度假客群的数字教养推动市场从“资源竞争”到“服务竞争”。

(五)文化浸润从游乐到育乐

亲子度假正从单纯的休闲娱乐升级为文化浸润式的玩中学,非遗体验、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科普活动等成为亲子游的热门选择。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新生代父母对“寓教于乐”的强烈需求,更彰显了文化自信在家庭教育中的深层渗透。

2025年含非遗体验的亲子游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55%,其中,消费者多来自新一线及以上城市家庭。前门大街非遗京扇子“漂漆扇”、DIY体验课等非遗项目,增速显著高于常规亲子活动平均水平。更多亲子家庭选择景德镇手工制瓷、非遗国风手作、茶艺等项目体验,既满足父母对孩子“高质量陪伴”的诉求,也打破非遗的“博物馆化”困境。端午假期前夕,不少亲子家庭参与包粽子、制作香囊等民俗活动,佛山、广州、成都、西安、深圳等地搜索热度位居前列。

新生代父母不再满足于浅层娱乐,而是将文化浸润视为亲子体验的核心价值。让孩子乐在其中,又让文化根植于心。

三、亲子消费需求分析

(一)体力与压力并行,亟需松弛感产品

亲子度假场景中,“体力透支”和“情绪压力”成为主要矛盾。部分亲子度假行程安排过满,导致家长与儿童体力阈值严重失调。高强度的行程还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最终被迫放弃度假项目。亲子度假冲突的高频爆发点还包括排队等待、消费分歧、儿童哭闹等情绪压力,家长需同时承担“导游+保姆+安全员”等角色,进而产生度假体验降级的感受。

2025年以来“松弛感旅游”笔记数量同比增长31%,“不费妈”、“躺平式带娃”成热门搜索词。亲子旅游的松弛感并非单纯的服务降级,实际上是家长对“省心省力”的服务需求。行程设计上可提供“基础行程+弹性选择”,在服务细节上也允许有行程临时调整的容错空间。从“赶场式打卡”转向“留白式共愈”,不仅契合家庭对情绪价值的诉求,更降低了亲子度假过程中的服务摩擦。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开发垂直化产品

亲子度假的需求已逐步向“体验式、教育式”升级,但市场供给未能同步调整,多数产品仍以传统景区游为基础,缺乏针对亲子互动的深度设计。部分企业为快速抢占市场,普遍选择复制成熟模式,导致产品设计雷同。

同时,亲子度假实际涉及到不同年龄段儿童、不同家庭的需求差异,但市场产品做到垂直设计和分龄设计的少之又少。

美团平台数据亲子度假较为活跃的儿童客群年龄集中在3-10岁。3-5岁低龄儿童以亲子陪伴为核心,注重安全性与简单互动,设计需要家长全程参与的协助类活动(如DIY、亲子烘焙),强化场景营造、角色扮演和情感互动。6-8岁学龄儿童要做分龄化教育与半自主活动,增加轻度挑战与知识融入,注重探索能力与知识启蒙。9-10岁大龄儿童要兼顾家长与孩子的独立需求,强化知识深度与团队协作,培养深度体验和自主性。

(三)攻略信息大爆炸,驱动智能化产品

随着亲子度假市场的快速发展,家长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呈现指数级的增长,但信息过载与低效筛选反而加剧了决策成本。攻略平台、OTA平台、微信社群、公众号等渠道信息分散。多数平台仍依赖热门景区榜单或销量排序,缺乏动态适配能力,从而驱动智能化旅行服务产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