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矿市场价格展望与投资建议(70页报告)
来源: | 购买报告:136-997-996-97微信 | 发布时间: 2025-08-08 | 18 3612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为节选内容


如需更多报告,联系客服




扫码阅读报告,或联系13699799697(微信)








定价机制:国内钨品供应集中度高,大厂长单对市价形成前向指引。国内钨供应呈现区位、供应商集中度高的特征,如钨精矿前五大供应商市占率达61%,大厂对价格影响力偏强。定价机制上,中国钨协每月对钨价协商一次,提出月度钨品指导价;中国赣州钨协每月提供钨精矿、仲钨酸铵以及钨粉预测价;各大钨企如厦门钨业、江钨集团、章源钨业、翔鹭钨业等则每半月发布钨品的长单报价,定价趋势基本与市场均价联动,调价幅度上对市场均价具有一定程度的前向指引。由于报价单位集中度高,且下游硬质合金消费领域广泛,在供给侧无外生扰动条件下钨价波动性相对较低。

图片


百年钨价:从“军需主导”向“中国主导”切换。钨在军事工业中广泛用于弹药、枪管、装甲生产,20 世纪以来数次大规模热战,如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均显著推高军用钨品需求,带动钨价尖峰上行;换言之,20 世纪80 年代以前,钨品价格周期即“战争时刻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全球战争模式由强国对垒转化为局部冲突、代理战争、以及非对称冲突为主,(“军需驱动”弱化的同时中国市场显化为关键变量,国内供需两侧均对钨价形成显著扰动,钨品定价由“军需主导”向“中国主导”切换,并引致80 年代以后数次价格周期。具体而言:

供给端,中国始终为钨最主要供给国,但早期以出口钨矿为主,定价权置于海外下游冶炼加工环节。上世纪80 年代起,中国钨冶炼技术,包括离子交换、萃取工艺及钨钼分离工艺实现突破,中国钨品供应逐步向中下游延伸。此后,中国不仅由初级精矿出口国转为资源&冶炼加工大国,还成为主要的精矿进口国之一,供给端定价权逐步增强。此外,由于高基数效应,中国钨矿供给侧扰动常对全球供应产生深远的影响。反映至价格端,如80 年代中国改开、生产力释放带动了钨矿供应大幅增长,构成80 年代以后钨价尖峰下移主要原因;2009 年后钨矿开采总量控制趋严,同时矿产资源贫化,钨矿供应增长进入瓶颈期,带动钨价走强。需求端,21 世纪初中国入世,内需大幅增长推动“金属牛市”,钨价跟随上涨;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推出“四万亿”计划,推动本世纪第二轮“金属牛市”;2013 年后,中国及全球经济增速换挡,对钨品消费疲软,钨价震荡下移。

图片


周期轮动:过去二十年钨价经历四轮上涨行情,自2015 年起逐步由“需求定价”转向“供给定价”。2004 至今近20 年钨价(APT 价格,下同)中枢位于15 万元/吨。峰值出现于2011 年,曾冲高至24 万元/吨;若不考虑本世纪初金属价格启动前的价格行情,钨价分别于2008 年与2015 年末达到9 万元/吨以下的价格底位。整体看,钨价位于9-24 万元区间宽幅震荡。过去二十年钨价经历四轮周期,最近一轮周期自2021 年启动,截至2025 年3 月26 日,钨价由2020 年底上涨59%至21 万元/吨。复盘历史钨价,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特征:

➢ 行政力量托底价格。钨是稀缺战略小金属、中国优势矿种,对于各主采区来说钨产业亦是重要税收来源。出于防止资源流失、保产业、保税收等动因,国储局或地方政府在钨价低位常进行战略收储、托底价格。如2011、2013、2016 年各期价格低位时,地方政府及国储局开展了大规模收储,构成当期重要需求来源并促使钨价拐点形成。除逢低收储外,政策端还通过总量控制、矿权审批控制供给端释放,环保规制导致矿端复产滞后易导致供销短时错配、价格尖峰上行。

➢ 制造业景气度及出口为钨价需求侧主要驱动。钨被称为“工业牙齿”,广泛用于各工业领域,与制造业景气度高度相关,主要通过(“工业品制造-硬质合金-粉末-APT-钨矿”传导链条对钨价产生影响。2005、2009、2016 三轮钨价上行周期的核心驱动因素多来自需求侧放量或复苏。即2016 年以前,钨价拐点的形成多来自需求侧(制造业)增速波动。出口作为外需的表观指标同样对内盘价格构成显著影响,如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导致钨直接出口与终端品间接出口受阻,带动钨价下行。但随着内需扩大、国内钨产业逐步向下游延伸,外需对内盘价格扰动边际趋弱。

➢ 资源端高度集中,行业充分自律,易形成供销协同。国内钨精矿供应高度集中,2024年钨精矿产能CR5 达61%,主流供应商在行业协会及政府引导下易形成供销协同。如2016、2019 价格低位时,主流供应商采取联合减产的方式挺价并实际落地,驱动钨价拐点来临。

➢ 2016 年后,钨金属定价逻辑逐步由“需求叙事”向“供给叙事”转移。资源贫化、环保规制、总量控制三因素叠加,国内资源端供应增长停滞。以USGS 口径,2015年中国钨矿供应达到峰值7.3 万金属吨后,2016-2024 年年均产量为6.8 万金属吨,近十年无明显增长。从价格表现可看出,虽然因贸易摩擦、疫情及泛亚库存扰动,钨价在2018-2021 年出现为期三年的价跌周期,但从长期趋势来看,钨价自2016年起即进入上行通道。对比制造业GDP 增速与钨价同比变化可观察到:钨产业链以“时间”换“空间”,经2018-2020 年充分消化需求降速及泛亚积压库存,供给瓶颈产生的价格驱动逐步显化,对冲2022-2023 年终端制造业需求降速,钨定价逻辑由“需求叙事”切换为“供给叙事”。

图片


图片


国内资源难有增量,内需复苏及光伏需求稳增条件下预计2025-2027 年钨供需维持偏紧格局,钨价中长期中枢有望维持高位。我们认为:((1)需求端:国内需求受益于设备更新政策,硬质合金、钨特钢、钨材等传统需求有望稳增,光伏钨丝需求受益于渗透率提高维持中高增速。海外随欧洲增加军费开支及制造业修复,硬质合金需求保持稳增,我们参考弗若斯特沙利文海外需求口径。(2)供给端:国内资源受制于总量控制及资源贫化难有明显增量,海外哈萨克斯坦、韩国等大型矿山构成未来三年主要增量,部分补足供给缺口;钨价高位下,或刺激再生钨供应进一步提高。基于前述假设,我们预计2025-2027 年钨金属需求量将达14.9/15.6/16.3 万金属吨,同比增长4-5%,供给量(原矿+再生)达13.3/13.9/14.2 万金属吨,同比+6.7%/+4.8%/+1.7%,供需缺口仍存。综合来看,我们预计未来三年钨供需维持偏紧格局,支撑钨价中长期维持高位运行。

权益市场与商品市场的联动性:我们观察近十年钨标的股价表现与钨价波动的关系。短期策略来看,股票市场涨跌或拐点通常领先钨价一个季度,即在钨价启动前一个季度,钨相关标的股价通常有较为良好的季度表现;考虑钨行业产销旺季、钨价强势多在三、四季度,对应至权益端,二季度或为较优布局窗口期。长周期来看,2022 年以前,钨相关标的股价变化趋势与钨价趋同,符合“商品价格-公司业绩-估值表现”经典传导逻辑。然而,这种联动性自2022 年起出现了明显变化。虽然从季节性或短周期角度看股价与商品价格仍强相关,但从长周期或趋势角度钨价与股票走势形成了“剪刀差”。从基本面视角归因,2022 年以后的钨价景气主要源于供给/资源驱动,即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对中下游冶炼加工形成利润挤压;而钨上市公司主业多为冶炼加工,资源自供率普遍偏低,未能从钨价上涨周期中充分受益,进而导致股价与商品价格的“脱钩”。

图片


产业大逻辑:资源品紧缺助推钨价中枢上移,精深加工攀登前沿“科技树”。当前钨行业供需呈现“资源品偏紧”与“需求弱复苏”并存的格局。基于平衡表,我们认为未来三年供需缺口难见明显拐点,资源品的稀缺性或将助推钨价中枢上移。同时,下游精深加工钨品,如切削刀具逐步向数控化、体系化、国产替代演进,光伏钨丝推动细线化迭代。精深加工产业高端化、差异化进程方兴未艾。

表观利润分配:产业链利润集中于资源及深加工环节,符合典型的“微笑曲线”。以国内四家钨上市公司为样本,可观察到钨行业符合典型的“微笑曲线”,即基于各环节供给拥挤度,产业链利润集中于资源品与精深加工环节,而APT、钨粉环节盈利能力偏弱。2024年钨价上涨行情中,资源端盈利弹性最佳,APT、钨粉环节由于生产周期较短且距离上游环节较近,成本顺利传导,毛利率未受到明显影响;硬质合金环节因生产周期较长,存在价格传导滞后,毛利率略有下滑;而刀具业务因下游需求平稳,各公司不断推动产品迭代,毛利率无明显变化。

投资建议:未来看,在“资源品偏紧”与“需求弱复苏”的格局未明显扭转的情况下,资源品仍将占据产业链利润大头,具备资源优势的企业将充分受益于资源供给偏紧带来的超额利润;同时国内钨品深加工产品高端化、国产替代大势所趋,具备高端加工能力的企业有望受益于后端工艺附加增益。综上,具备资源保供+精深加工的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于钨行业景气周期。相关标的:中钨高新、厦门钨业、章源钨业、翔鹭钨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