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浓缩工艺环节详解:工艺流程、技术原理与分离功需求(20页报告)
来源: | 购买报告:136-997-996-97微信 | 发布时间: 2025-08-08 | 9 3612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为节选内容


如需更多报告,联系客服




扫码阅读报告,或联系13699799697(微信)









1、铀浓缩位于核燃料循环过程的中游

图片

2 尾料浓度决定天然铀消耗与分离功的需求


•铀浓缩的原料是从转化工厂获得的六氟化铀(UF₆)。浓缩后将形成两类UF₆:一类是浓缩产品,含有较高浓度的铀-235(U-235),将用于制造核燃料;另一类是“尾料”,含有较低浓度的U-235,被称为贫铀(DU)。尾料浓度(即U-235的含量)是一个重要参数,它间接决定了为了达到特定产品浓度,需要对一定量的铀进行多少“分离功”。原料中U-235的浓度可能因来源不同而变化。天然铀中的U-235浓度约为0.7%,而回收铀大约为1%,尾料浓度通常为0.25%–0.30%。

•浓缩厂的产能以“分离功单位”(SWU)计量。SWU表示:相对于处理的铀量所需的能量输入,浓缩程度(即U-235同位素相对于其余部分的浓度提升),以及剩余部分(即尾料)中U-235的去除程度。SWU的单位严格为“千克分离功单位”,用来衡量当进料与产物量以千克计时,为实现一定程度的浓缩所需的分离功。

图片


随U235丰度升高,单位成品所需分离功越高,单位天然铀所需的分离功也越高。根据WNA数据,1吨天然铀浓缩至4%~5%可产出 120–130kg浓缩铀,每公斤浓缩铀约需6.25–8.85SWU,是商业化最成熟区域;浓缩至20%(研究堆)仅产出26kg,每公斤浓缩铀约需45SWU;浓缩至90%(武器用途)产量锐减至5.6kg,每公斤浓缩铀约需227SWU。


图片


•气体扩散法是美国最早商用的铀浓缩工艺,该技术需要极高的电力消耗。目前,全球范围内所有气体扩散装置均已被第二代离心技术取代。

•气体离心法在1940年代首次被验证可行,但当时由于气体扩散法更为简单,故未投入工业化应用。直到1960年代,气体离心法作为第二代浓缩技术得以开发并投运。气体离心法也以UF₆气体为原料,并利用铀-235和铀-238之间微小的质量差进行分离。UF₆气体被输入一系列真空筒中,每个真空筒内置一个转子,转子长度为3–5米,直径约20厘米。欧洲的离心机单台产能为每年40~100SWU。当转子以50,000至70,000转/分钟的高速旋转时,较重的铀-238分子会向圆筒外缘聚集,较轻的铀-235分子则集中在轴心附近。借助轴向的温度梯度与逆向气流,富含铀-235的气体在圆筒轴心处被提取,而贫铀部分则沿边缘排出。经过初步分离后,浓缩的UF₆气体将送往下一阶段进行进一步浓缩,而贫化的部分则返回前一阶段循环使用。最终,浓缩铀和贫铀会分别从多个离心级中抽出,达到所需浓度。离心系统通常由多台并联的离心机组成,离心机的设计使用寿命约为连续运行25年。

•激光浓缩工艺有望成为第三代铀浓缩技术,有望降低能耗、降低资本成本和尾矿含量,从而带来显著的经济优势。激光产生精确波长的光,然后可用于增加由特定同位素组成的原子或分子种类的能量(“激光激发”),从而改变其性质并使其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