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市场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壁垒分析(30页报告)
来源: | 购买报告:136-997-996-97微信 | 发布时间: 2025-08-08 | 11 3612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为节选内容


如需更多报告,联系客服




扫码阅读报告,或联系13699799697(微信)








●根据IEA国际能源署《2023年全球矿产回顾》,我国拥有全球稀土70%的生产能力和90%的处理产量。2020年-2023年,全球开采稀土元素和精炼稀土元素的增量大部分集中在中国。

●2022年初,美国和中国的稀⼟元素进口限制依然存在,导致供应严重受限,并带来不确定性。

●2021年12月,中国稀土集团正式成立,该集团占据全中国60%以上的重稀⼟供应。

●美国、澳大利亚虽然可开采稀土矿,但高纯分离能力远不具备工业化连续大规模水平,仍需依赖中国完成精炼。中国掌握全球稀土90%以上处理能力的核心在于技术领先的分离工艺 + 一体化协同系统 + 成熟工业集群 + 低电价与冶金副产资源协同利用 + 政策集中控制能力。

●稀土冶炼特别是金属电解环节耗电量极高(如还原金属钕、镝),同类项目若在欧美建设,电价往往是中国的数倍以上。中国尤其是内蒙古、四川等地拥有低成本水电/火电资源(<0.3–0.4元/kWh)。

●中国稀土产业已形成“北轻南重、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典型地区如包头(轻稀土)、赣州(中重稀土)、四川凉山(混合型)均具备从资源开采、分离提纯到金属冶炼、功能材料加工的一体化产业链。产业集聚显著提升了技术协同效率和产品链条衔接能力,尤其在高端磁材和金属冶炼等领域形成协同效应。

●我国主流稀土企业如包钢稀土、盛和资源、南方稀土等已建成万吨级分离冶炼装置,在全球范围具备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形成了产业进入门槛高、降本空间大、上下游协同强的产业壁垒。

●稀土分离与冶炼过程中常伴生铀、钍等放射性元素以及硫酸铵、氟化物等副产物,中国稀土产业链与钢铁、有色冶金等重工业体系高度耦合,部分企业通过与钢厂、电解铝厂共建共享酸洗、电解、热处理设施,实现副产物协同处理与综合利用。

图片


●我国具有高效清洁冶炼工艺,以包头瑞鑫为代表,其采用低温浓硫酸焙烧+酸浸工艺,可实现:稀土浸出率 ≥96%、氟回收率 ≥95%以上;每吨精矿节省能源约100kg标煤,硫酸250kg。包头还采用非皂化萃取剂(P204+磷酸类),避免氨氮废水产生,使稀土回收率 >98%。

●稀土冶炼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典型副产物包括氟化氢(HF)、硫酸铵、放射性渣(含钍)等。

●炼钢协同作用:包钢稀土利用炼钢产渣与稀土尾砂进行熔盐/硅铁冶金法提取;同时部分稀土元素用于钢材微合金化,提高钢材韧性、耐磨性,如抗硫化氢套管等。与有色、钢厂共建配套,共享设施降低成本,强化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