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千亿规模市场喷薄欲出
来源: | 购买报告:136-997-996-97微信 | 发布时间: 2025-08-05 | 1 3612次浏览 | 分享到:





车研咨询(www.cheyanzixun.com)发布的《全国各省、地级市锂电池产业链企业产能投资布局分析报告(2025版)》,研究了锂电池产业上下游市场链5000多家企业(包括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六氟磷酸锂材料、锂矿/碳酸锂/氢氧化锂、锂电设备、锂电池回收利用)。

报告链接:《中国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再生+梯次)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版)》

报告链接:《全国各省、地级市回收利用(梯次+再生)生产企业/厂商名单目录》
报告链接:《全国各省、地级市回收利用(梯次+再生)生产企业产能投资布局分析报告》


动力电池退役潮临近,电池回收产业东风已至

电动车行业高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潮临近

从坎坷起步到世界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经完成了从政策扶植到市场化驱动的转变,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2014 年,中国接连出台16 项新能源汽车政策,称之为“中国新能源车元年”;2015 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此后始终位居世界第一;2021 年开始,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化进阶,产品型号、产销数量跃上新台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步入“S”型曲线加速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培育转向为市场驱动,发展驶入快车道。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 年虽然面临疫情干扰、芯片结构性短缺、居民消费放缓等因素影响,但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依然分别达到705.8 万辆和688.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 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了25.6%。

图片


二分天下,磷酸铁锂逆袭三元电池。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上,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是目前最为主流的两大技术路线,前者成本低、安全性高但电池能量密度较低、续航略差,后者续航时间长但成本稍高。2018-2020年期间,国内磷酸铁锂电池的装车量均低于三元电池,随着比亚迪刀片电池推出,安全、价格、寿命等因素下磷酸铁锂逐步逆袭三元电池,2021 年7 月,磷酸铁锂电池以51.3%的市占率反超三元电池,此后便一直保持了领先。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 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294.6GWh,增长90.7%,其中磷酸铁锂183.8GWh,增长130.2%,占比62%,三元电池110.4GWh,增长48.6%,占比37%,磷酸铁锂电池市场占比进一步扩大。

动力锂电池寿命约5-8 年。锂电池多次充放电以后稳定性有所降低,最突出问题是锂电池经过多次充放电循环后,电解液会发生分解,正极材料的晶格会转变,游离的锂离子发生沉积,致使电池容量衰减、失效。当动力锂电池寿命衰减至 80%以下时,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将出现明显下滑,难以完全满足汽车正常动力需求,电池进入退役状态。通常认为,动力电池的服役年限在5~8 年左右。

2022 年国内废旧锂电回收30.03 万吨,回收碳酸锂当量近6 万吨。根据SMM 调研统计,国内2022 全年回收废旧锂电回收共300258 吨,包含电池、极片和黑粉形态的回收废料,包括社会报废的旧废料,也包括电池生产中产生的边角料、次品等新废料。按照电池种类看,其中三元废料188692 吨,占比63%,磷酸铁锂废料94551吨,占比31%;钴酸锂废料17015 吨,占比6%。按照电池形态看,其中废旧电池68141 吨,占比23%;正极片99024 吨,占比33%;黑粉133093 吨,占比44%。按照产品端分类,回收得到硫酸镍32380 金吨,硫酸钴25418 金吨,氧化钴977 金吨,工业级碳酸锂18708 吨,电池级碳酸锂21560 吨,粗制碳酸锂18323 吨。需要注意,上述回收统计包括旧废料,也包括电池生产产生的新废料。

图片


中国动力锂电池退役刚起步,预计未来规模达TWh 级别。2021 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显著增加,假设平均汽车动力电池平均寿命为5 年,则预计到2026 年左右电池报废量将急剧增长,2026 年动力电池退役量有望超过100GWh,2032 年有望超过1TWh,2022 年至2035 年CAGR 达到33%。

图片


重视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的多重必然性

退役动力电池存着安全隐患,并且电池中含多种有害物质,随意废弃将对生态环保和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另外多数资源的可回收性良好且工艺可行,锂电池在退役后进行回收必要且可行。

首先,安全性,退役动力电池存着安全隐患。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额定电压较高,在缺乏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接触或挤压容易引起触电事故;当电池内外短路时,正负极会产生大电流,导致高热。废旧电池如处理不当会导致电池燃烧甚至爆炸,甚至导致严重火灾,因此退役动力电池必须得到安全处置。

其次,环保性,退役动力电池威胁生态环境和人身健康。动力电池成分复杂,金属组分、非金属、固态、液态等多组分并存,其中的金属如钴、镍、锂、锰、铁、铜等如果得不到回收处置,与酸反应转为离子态造成重金属污染,同时镍钴锰、镍钴铝在水系环境里呈现强碱性,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负极材料中的石墨粉,因其颗粒很小,易产生粉尘污染。电池的电解液溶质及其转化产物,如LiPF6、LiAsF6、LiCF3SO3、HF、P2O5等,溶剂及其分解和水解产物,很多都是有毒有害物质,如LiPF6 具有强腐蚀性,遇水或高温能够产生有毒气体氟化氢(HF)等,经由皮肤、呼吸接触对人体组织,粘膜和上呼吸道造成刺激,对动植物也有严重的腐蚀作用。

第三,经济性,退役动力电池资源性强,再生利用的经济价值高。废旧电池含有多种可回收的金属资源,包括锂、镍、钴、锰、铝、钢等金属和其他可再生利用成分如石墨等,蕴藏资源种类丰富、丰度高,具备极高的再生利用价值。锂、镍、钴、锰金属主要存在于正极材料中,价格高、经济性好,为再生利用的主要对象。《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19 年本)》的要求,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企业对钴镍锰的综合回收率应不低于98%,锂的回收率不低于85%,现行的回收工艺可以满足此技术指标要求,提供了退役动力电池金属回收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第四,战略性,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开拓城市矿山,对于突破能源金属的资源锢桎、保障国内资源供应具有战略意义。中国锂钴镍资源储量低、矿产量低,但消费量非常大,资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根据USGS 数据,2021 年中国锂、钴、镍的储量(金属吨)分别为150 万吨、8 万吨、280 万吨,分别占全球总储量的6.8%、1.1%、2.9%;中国原生矿产量(金属吨)分别为1.4 万吨、0.2 万吨、12 万吨,分别占全球原生矿产量的14.0%、1.3%、4.4%;但根据安泰科和SMM 数据,中国锂钴镍三种金属的消费量却分别占到了全球的62.6%、66.9%、55.7%,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受制于人的局面,加拿大等国家限制我国锂矿投资,海外矿产投资环境恶化,资源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供需不平衡对产业发展的约束,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五,低碳,使用再生材料可有效降低汽车生命周期碳排放。欧盟已经将电池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纳入到电池战略行动计划中。欧盟提出,加强电池回收材料应用,推动二次原材料供应,同时提出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尽可能低的碳足迹支持欧盟电池制造业的可持续性。在《电池2030+》中欧盟提到,要将电池的生命周期碳足迹减少至少五分之一。中汽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1kg 三元材料碳排放量为17.4kgCO2e,而再生

型三元材料的碳排放因子是-9.42kgCO2e,比三元材料碳排放因子降低了154%,假设三元材料中,再生型材料的应用比例为30%,则1kWh 三元锂电池包材料碳排放量为76.28kgCO2e/kWh,相较于目前三元锂电池碳排放量的94.95kgCO2e/kWh 降低了约20%。

再生与回收契合未来下游企业的ESG 发展方向。下游如苹果、特斯拉等行业巨头越来越重视ESG 发展,重视再生资源应用,苹果公司计划2025 年实现在电池中使用100%再生钻、产品设备中的磁铁将完全使用再生稀土元素、所有苹果设计的印刷电路板将使用100%再生锡焊料和100%再生镀金。特斯拉工厂报废电池100% 移交至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进行再生利用,92%电池原材料金属可实现再利用。回收再生的资源更符合绿色、低碳理念,符合下游企业ESG 发展方向,在产业链条中成为“加分项”。

政策利好产业发展,规范回收体系逐步建立

中国电池回收相关政策建设伴随产业成长,各项体系规范不断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政策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而不断完善,在我国新能源产业雏形初具阶段,国家就已经意识到动力电池退役的问题,出台动力电池回收政策,完善回收体系建设,特别是2018 年以来,政策密集发布,国家对于动力电池回收问题的高度重视,动力电池回收逐步规范完善。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2015 年,部分条款阶段,电池回收开始被政策提及,但只作为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政策文件的部分条款出现,缺乏体系化政策,电池也尚未形成主流技术路线,梯次利用为重点思路之一。

第二阶段,2015-2018 年,专题政策阶段,针对动力电池回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方法,对回收利用管理、回收技术标准作出详细规定,逐步建立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第三阶段,2018 年至今,试点实施阶段,政策出台明显加速,密集发布各项办法,增加试点项目,追加电池溯源管理,提高行业规范度,整治行业生态乱象,国内电池回收企业规范化、专业化、大型化化趋势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