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晒衣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40页报告)
来源: | 购买报告:136-997-996-97微信 | 发布时间: 2025-09-20 | 6 3612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为节选内容

如需更多报告,联系客服13699799697(微信)


或者,扫码阅读报告






在2007年之后,中国国产品牌对欧美户外产品进行改造,开创了现代防晒衣,但当时防晒衣还是聚焦于女性人群消费需求;随后几年,防晒意识的建立和防晒场景的丰富带来了国人的防晒需求迅速增长,消费群体也不断扩充,男性、儿童群体增长迅速;截止至今,中国防晒衣市场已进入了规范期,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在面临一些新的调整,而为了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呼吁各方联手共同制定规范化的行业标准。



随着人们防晒意识的提升,中国防晒服配市场呈现稳健增长的态势,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可达958亿。中国防晒服配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用户需求的增长,也受益于社交媒体和广告活动的推广,而市场的细分化更是为大盘的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防晒衣以超50%的市场占比成为防晒服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测2026年中国的防晒衣市场将达到554亿的水平。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防晒衣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重因素。用户防晒意识的提升、轻量化户外活动的增加、穿着场景的多元化、防晒与时尚的融合、科技创新的推动为防晒衣市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共同助推市场的增长。


防晒衣市场呈现出多元竞争,形成了以户外生活方式品牌、网红/电商白牌品牌、垂类防晒品牌 、传统户外品牌、运动品牌、常服品牌的6大主流类型竞争的局势。其中,23年户外生活方式品牌蕉下在淘系平台的防晒衣市场占有率26.5%。



当前主流防晒衣产品对于产品性能数值的公布仍有缺失

总体而言,防晒衣市场尚未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绝大多数品牌未公开防晒衣的标准及数值,而是以感性化的词语代替了数值。就品牌公开的数据来看,大部分品牌在UPF值、紫外线阻隔率和凉感系数上做的都还不错,但蕉下做到了6大标准及数值的公开透明。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上有部分品牌用夸张的数值吸引眼球,误导消费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的秩序。



绝大多数品牌过于看重凉感科技,技术能力相对单一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品牌普遍采用原纱防晒工艺,也都在使用锦纶作为主材料,但各品牌在防晒科技水平的发展上存在差异。绝大多数品牌的科技还集中在提升防晒衣的凉感效果上,“防晒+凉感”似乎已经成为防晒衣的标准配置,但我们注意到部分品牌的防晒科技缺乏检测报告的支撑,防晒技术的真实性有待考究。




强调极端数值,偷换数值概念

据调研,UPF是国家对纺织品制定的防晒标准,用于评估纺织品对紫外线的防护能力,而部分品牌用UPFAV误导消费者,导致消费者误以为产品的防晒能力更好。事实上,UPF和UPFAV虽都是防紫外线测试中的指数,但二者有本质差异,前者表示测试样品的最低值,而后者代表的是测试样品的平均值,换句话说用UPFAV来衡量一件产品的防晒能力可能不太准确,有虚高的风险。



核心功能没有检测报告

当前,防晒衣产品的核心功能缺少检测报告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在原纱防晒科技方面更为突出。经过公开资料分析,发现部分品牌声称产品采用原纱防晒,但却未提供实验室检测报告。唯有通过耐洗度测试并符合标准的产品,方可确保其原纱防晒效果的真实可靠性。




强调单一能力,其他数据不透明不公开

对比市面上的防晒衣,我们观察到部分品牌过于追求单一功能的极致化,这可能导致消费者的穿着体验不佳,甚至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而且,过度强调单一功能也与当今消费者对产品多元化的需求不匹配。除此之外,很多品牌的产品功能数据未公开,这给消费者选择造成了困扰,同时也减弱了品牌的透明度和用户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