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的中间品主要为海绵钛和钛白粉。钛白粉可以通过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种方式生产,最终用于涂料、塑料、造纸等行业;海绵钛主要通过镁热还原法生产,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型的海绵钛产业与钛冶金企业都是镁钛联合生产企业。
二氧化钛,商用名称为钛白粉,化学分子式为TiO2。钛白粉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白色颜料,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造纸、印刷油墨、橡胶等。由于钛白粉有众多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用途,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海绵钛可加工为钛材、钛粉,用于航空航天、3D 打印等新兴领域。海绵钛可以进一步加工为钛材,可用于于航空航天、船舶、化工等领域,还可以使用氧化脱氢法、雾化法等将海绵钛或钛合金液等加工为钛粉,用于粉末冶金或3D 打印等领域。
1791 年,钛以含钛矿物的形式在英格兰的康沃尔郡被发现,1795 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在分析匈牙利产的红色金红石时也发现了这种氧化物,1910 年被美国化学家亨特第一次用钠还原TiCl4 制得纯度达99.9%的金属钛。1940 年镁还原法和钠还原法成为生产海绵钛的工业方法。1948 年,美国用镁还原法制出2 吨海绵钛,从此开始了钛的工业化生产。随后日本在1952年、英国在1953 年、苏联在1956 年相继开始生产海绵钛。中国钛工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开创期(20 世纪50 年代)——建设期(60-70 年代)——初步发展期(80-90 年代)——快速成长期(21 世纪后)。我国的钛工业起步于20 世纪50 年代。1954 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开始进行海绵钛制备工艺研究,1956 年国家把钛当作战略金属列入了12 年发展规划,1958 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海绵钛生产车间。20 世纪60-70 年代,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先后建设了以遵义钛厂为代表的10 余家海绵钛生产单位,实现了钛的产业化。80 年代前后,中国海绵钛产量达到2800 吨;1982 年7 月跨部委的全国钛应用推广领导小组的成立,专门协调钛工业的发展事宜,中国海绵钛和钛加工材出现了产销两旺、钛工业快速平稳发展的良好局面。进入21 世纪,得益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钛工业也进入了快速成长期,钛加工材在化工、航空、航天、体育休闲、电力、轻工等行业获得了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