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9年欧洲电池储能市场展望
来源: | 购买报告:136-997-996-97微信 | 发布时间: 2025-09-02 | 22 3612次浏览 | 分享到:






扫码获取报告





报告链接:《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投资建设与发展前景预测深度调研分析报告(2025版)》

报告链接:《中国抽水蓄能电站市场投资建设与发展前景预测深度调研分析报告(2025版)》


报告预计储能市场需求将在2025年恢复增长势头,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制定者能否实施正确的工具,以释放储能这一绿色关键技术的巨大潜力。报告指出,从住宅到工商业(C&I)再到公用事业规模的电池储能系统,是实现灵活电气化能源系统的绝对捷径,而这种能源系统是欧盟能源安全和竞争力目标的基础。

SolarPower Europe发布的2025-2029年五年展望预计欧洲的电池储能系统 (BESS) 将大幅扩张——到 2029 年将增长六倍,达到近 120 吉瓦时(GWh),总容量将达到 400 吉瓦时,即便如此,这一数字仍无法满足能源转型需求。

报告显示,2024 年新新增电池储能系统(BESS)以15% 的年增长速度增加了 22 GWh,欧洲的电池储能装机容量增长至 61 GWh。22GWh的数据,意味着欧洲在2024年一年内安装了全部电池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然而,与前三年 84-145% 的增长率相比,2024年15%的增长曲线已明显趋于平缓。

这种市场发展趋势并不令人意外。在前几年能源危机期间,住宅太阳能和储能构成了 BESS 扩张的支柱,随着能源零售价格的下降以及危机应对激励计划的减弱,家用太阳能和储能的安装也随之减弱。尽管如此,三年内已有超过 300 万个家用电池储能系统接入欧洲电网,使家庭和企业免受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同时减少了排放。

尽管小型家用电池储能的需求下降了 11%,但这种小型产品仍然是最受欢迎的 BESS 产品,按已安装的总容量计算,仍占有 50% 的市场份额。相反,公用事业规模的电池储能系统(BESS)增长强劲,目前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抵消了户用电池储能市场的低迷,这标志着电池储能应用将迎来关键时刻。报告预计2025年公用事业规模的储能系统将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欧洲电池储能市场仍然高度集中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占据了2024年需求的三分之二以上,前五大市场占据了近80%的装机容量。报告指出,这种集中的情况必须改变。更多的欧洲国家需要拥抱电池储能的优势,即使是领先的市场也必须消除储能行业面临的障碍。否则,电池储能技术将无法发挥其潜力,并减缓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因为随着批发电价越多付价格,以及灵活的可再生能源弃风弃光的总体趋势呈上升趋势,可再生能源对投资者的价值正在下降。

这一五年展望报告预计欧洲的 BESS 将大幅扩张——到 2029 年将增长 6 倍达到近 120 吉瓦时,总容量将达到 400 GWh(欧盟 27 国:334 GWh)——但这仍然远远低于满足可再生能源系统灵活性需求所需的水平。根据SolarPower Europe的研究,到 2030 年,欧盟 27 国的 BESS 容量必须达到 780 GWh 才能完全支持欧洲转型需要。

报告对在欧盟范围内部署 BESS 提出了五项关键的政策建议:

首先,欧盟委员会必须在更广泛的灵活性方案中采用能源存储行动计划,以协调市场、消除监管障碍并确保储能成为国家能源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必须改革电网连接程序和定价框架,以方便接入、优先发展混合系统,并公平分配成本。

第三,电池储能系统BESS 必须能够充分、公平地进入电力市场,拥有清晰的收入来源、更新的原产地保证框架以及累积收入的许可。

第四,电力平衡市场必须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透明的采购,实现充分竞争并可使用储能。

第五,欧洲必须加强智能计量和数据通信标准,以实现实时能源管理和无缝 BESS 集成。


报告关键要点:


2024 年欧洲电池储能市场增速放缓;得益于公用事业规模市场,未来几年增速有望加快。





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继续引领市场,提供了近 70% 的年新增产能。



预计公用事业规模电池储能将在 2025 年成为欧洲市场的开拓者,推动总安装量年增长率再次达到 36%。



在公用事业规模储能的进一步推动下,到 2029 年,欧洲 BESS 年度市场规模将是 2024 年的五倍。



欧洲电池储能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大幅扩张,到 2029 年将达到 400 GWh,但需要更快增长才能满足灵活性需求。



在政策和市场条件改善的推动下,乐观的高情景预计到 2029 年新增电池储能装机容量将大幅增加,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55%,到 2029 年总运营容量将达到约 600 GWh,比中等情景高出 200 GWh(为399GWh),更符合 2030 年欧洲能源系统日益增长的灵活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