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行业中游加工:钛材加工呈寡头垄断,国产替代快速进行(70页报告)
来源: | 购买报告:136-997-996-97微信 | 发布时间: 2025-08-08 | 20 3612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为节选内容


如需更多报告,联系客服




扫码阅读报告,或联系13699799697(微信)







我国钛材加工产业集中度高,国产用量持续增长。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钛锆铪分会对国内 32 家主要钛加工材生产企业的统计,2023 年我国钛加工材用量达到15.9 万吨,同比+5.3%。主要受益中高端领域升级换代,市场需求增加,头部企业不断扩大产量以及统计口径的调整。


图片



从生产结构来看,钛板和钛棒是我国钛加工材产量中的主要品种。两个品种2023 年产量均为 3.7 万吨, 分别占钛加工材总产量的 23%,其次为热轧卷带(16%)和冷轧卷带(12%),在 2023 年产量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产量分别为 2.5 万 吨、1.9 万 吨,同比+47.1%、+90%。


我国钛加工材产业的发展与钛矿资源分布不一致。从产量分布上看,截止至2023 年11月底,尽管我国钛矿查明资源储量绝大部分分布在攀西地区,陕西省的矿资源储量非常少,但陕西为我国钛产业发展规模最大的省份(达221 家),钛加工材生产主要集中在陕西、江浙地区、珠三角地区,根据钛研究所数据统计,2022 年陕西省钛加工材产量占到国内的44%。


我国钛加工材产业集中度较高,高端钛材则呈现寡头垄断现象。从生产企业来看,市场份额主要被几家龙头企业占据,2022 年CR4 市场份额达 33.3%,其中宝钛集团为我国最大的钛及钛加工材生产企业,占据我国 21.6%的市场份额。在高端钛材市场,西部超导和宝钛股份两家合计占据超过 95%以上的市场份额,已经形成较为稳固的双寡头竞争格局。


我国钛材加工工艺不断提升,在国际中的认可度有所提升。作为全球少数具有完整钛工业体系的国家,我国钛材已连续多年保持净出口,在中低端产品方面已能实现自给自足。2019-2023 年我国进口钛材分别为8166/6139/7175/7479/7210 吨;进口量降幅明显,CAGR为-2.9%。2023 年进口钛材中,钛条、杆、型材和异型材占比最高,高达34%,主要应用于建筑等领域;其次为厚度≤0.8mm 的钛板、片、带、箔,占比达26%,其主要应用于电子、仪器仪表、轨道交通等领域,如音响音膜、电池片、U 盘外壳等;厚度>0.8mm 的钛板、片、带、箔的占比也较高,为16%,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汽车、电子产品、医疗用具等领域。


2019-2023 年我国出口钛材分别为21916/15246/15739/26313/27945 吨,CAGR 达6.3%;各品类出口占比无明显变化,厚度>0.8mm 的钛板、片、带、箔占比最大,2019-2023年占比超35%,2023 年占出口钛材比重的38%。


图片

国产替代趋势明显。进口数量不断下降的同时国内钛材产量飞速增长,在我国钛材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如宝钛从日本和德国引进先进设备,实现了钛材品类的全覆盖,西部材料通过多年研发,实现多种钛合金板材的高性能、低成本制备技术,国产替代快速进行。


图片



我国钛材进出口市场数据显示,高端钛材的进口均价显著高于出口均价。2023 年中国钛加工材出口数量为2.8 万吨,出口金额为7.7 亿美元,均价为2.8 万美元/吨。然而,尽管出口数量和金额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由于技术受限,中国在高端交易市场依旧存在着很大的供需缺口,这导致了进口依赖度较高,2023 年中国进口数量为0.72 万吨,进口金额高达6.1 亿美元,均价达到8.5 万美元/吨,约为出口均价的三倍。


具体来看,在钛加工材的不同品类中,厚度≤0.8mm 的钛板、片、带、箔以及钛管的进出口单价基本无差别。而钛丝和其他锻轧钛制品(如钛锻件)的进口单价与出口单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进口单价分别是出口单价的5.1 倍和7.3 倍,中国在高端钛加工材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未来我国在钛加工材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能提升,进口的依赖度有望进一步减弱,同时提高出口单价和市场份额。这也将有助于中国在国际钛加工材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