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链接:四川省零碳园区(工厂)市场投资建设与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2025版)
关于印发《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川经信环资〔2025〕31号
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现将《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2025年3月3日
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
零碳工业园区是指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生态等多个领域绿色低碳技术集成应用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生产制造活动碳排放趋近于净零水平的工业园区。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建设一批零碳工业园区,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部署要求,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发展模式深度变革为支撑,分别围绕资源加工、绿色高载能、外向出口、优势产业主导等不同类型工业园区,以清洁能源规模利用、绿色低碳产业培育、绿色低碳技术支撑、智慧能碳系统建设为主要路径,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固碳和碳汇开发为补充手段,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设零碳工业园区。到2027 年,力争在全省打造一批零碳工业园区,在零碳路径探索、场景打造、统计核算、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激发新的增长动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改革、创新实践。支持零碳工业园区积极探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和能源、产业、管理等领域改革,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速形成绿色生产力。
——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探索建立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基本条件和指标体系,分期分批支持不同类型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先行试点,通过3 年左右的建设期,逐步打造一批零碳工业园区。
——强化保障、系统推进。加强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和要素保障,有力确保零碳工业园区建设重大措施、重点项目落地落实,推动形成多方支持的共建格局。
——加强总结、全面推广。系统总结零碳工业园区在建设路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创新做法,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面推进既有园区低碳化改造积累经验。
二、重点领域
(一)资源加工型园区。重点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创新发展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探索推广应用低碳零碳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制造、氢冶炼等颠覆性技术,实现传统工业流程再造和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强化园区内上下游耦合发展,鼓励龙头企业联合行业企业开展协同降碳,构建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循环链接。加快推广应用低成本、高效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建设二氧化碳规模化回收循环利用等示范工程。
(二)绿色高载能型园区。重点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承
接发展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和环保、能效、安全生产等标
准要求的绿色高载能产业,加快培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加
强清洁能源就地转化利用,探索水、风、光、氢等清洁能源“多
能互补+自发直供+广域离网”模式,建立新型能源体系与现代产
业体系耦合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布局、空间布局、绿电布局匹配
融合。有序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淘汰低效落后用能设备,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三)外向出口型园区。重点推动园区智慧能碳系统建设,
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加强能源消耗以及碳
排放监测、统计和分析等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数字化、精细化管
理水平。支持园区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
建设,加快衔接国际贸易和认证规则,全面推行主要出口产品碳
足迹核算和标识认证,提升园区内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竞争力,
打造“四川造”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基地。
(四)优势产业主导型园区。支持因地制宜、因业施策探索
优势产业多元化零碳发展路径,综合运用节能降碳改造、清洁能
源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多种手段,加快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
发展,激发新的增长动能。
三、实施路径
(一)清洁能源规模利用。探索发展“绿电直供”模式,强化
园区与周边光伏、风电、水电等电力资源匹配对接,创新实施“隔
— 4 —
墙售电”政策,提高园区可再生能源直供和消费比例。因地制宜
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推进园区内部及周边光伏、风电资源应建
尽建,促进绿色能源替代。加快布局发展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
锂电池、钒液流电池、氢能、飞轮等先进储能技术。大力发展绿
色智能微电网,建立“源网荷储充放”能源供应系统,强化电力需
求侧管理,确保园区绿色能源稳定供应。
(二)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将零碳工业园区作为绿色低碳产
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探索新兴产业低碳发展和传统产业深度脱碳
路径。针对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加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发展,加快向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转型。针对传统产业为
主导的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低碳原料、燃料替代技术,推动节能
降碳升级改造,提升园区内企业和主要产品绿色低碳竞争力。针
对清洁能源富集地区,依托零碳工业园区引导高载能产业转移集
聚,打造大规模清洁能源转化基地。
(三)绿色低碳技术支撑。加快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零碳原料燃料替代、生产工艺深度
脱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新型节能及新能源材料、碳捕集利用
与封存等共性技术攻关突破,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供给,促进产业
化应用。推动园区内新建建筑按照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
标准设计建造,全面推进园区既有厂房、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绿
色低碳改造。完善园区“物流+交通+人流”绿色出行体系,加快充
电桩、换电站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电动、氢燃料
— 5 —
载重货车、物流和公交车辆。
(四)智慧能碳系统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打造智慧
能碳综合管理平台,促进园区及企业构建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
核算体系,实现碳排放管理的可视化、可分析和可追踪,为提高
碳核算数据质量夯实基础。发挥数字化系统对零碳工业园区支撑
作用,支持园区内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探索利用数字孪
生技术打造虚拟工厂,强化园区内生产活动精细化、数字化管理。
(五)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围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
突破和成本降低,以低成本二氧化碳富集、中低浓度二氧化碳捕
集利用、多元固废协同矿化二氧化碳等技术为重点,开展碳捕集
和利用与工业过程的全流程深度耦合技术研发,打造碳捕集和利
用示范工程。加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和清洁能源融合的工程技术
研发,开展矿化封存、陆上地质封存等技术研究,加快推动规模
化应用,力争实现捕集成本大幅下降。
(六)生态固碳和碳汇开发。加快推动碳资产开发管理,对
因技术、经济或其他方面的限制而难以完全消除的碳排放,支持
试点园区通过购买并注销与其剩余碳排放量相等的碳信用产品,
实现碳排放足额减量,多途径实现零碳发展。
四、工作程序
(一)编制试点方案。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局、生态环
境局组织符合条件(附件1)的园区进行申报,按要求(附件2)
— 6 —
编制试点建设方案,提出未来3 年在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方面的主
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以及拟建设的重点支撑项目和各
项保障措施,重点加强对评价指标的现状测算和目标预测,指标
目标值将作为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二)市(州)审核推荐。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局、生
态环境局汇总本地区的申报材料后进行初步审核,在深入论证的
基础上确定推荐名单,并于2025 年3 月31 日前将推荐名单和有
关申报材料报送经济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优先推荐绿色发
展态势良好、试点条件较为成熟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
电池等“新三样”等领域以及具备绿电直供基础的园区,先行开展
试点工作。
(三)确定试点名单。经济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组织专
家对试点建设方案进行论证和评审,重点论证零碳工业园区预期
目标、建设路径、主要任务合理性和措施可行性以及复制推广价
值,对通过评审的试点方案进行公示和批复,启动零碳工业园区
示范建设工作。
(四)定期跟踪评估。试点园区依据批复的试点建设方案,
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要素资源,扎实推进试点建设工作。经
济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建立跟踪指导和中期评估机制,定期
调度试点建设进展,试点建设期满1 年后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协
调解决试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进展缓慢的及时调
整出试点名单。
— 7 —
(五)组织验收推广。完成各项建设工作任务,达到评价指
标提升目标的单位,可向经济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提出验收
申请。经济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组织专家对照零碳工业园区
评价体系开展验收工作,符合条件的认定为省级零碳工业园区。
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和典型做法,复制推广先进理念、管理模式和
先进适用低碳零碳技术,推动既有园区全面推动低碳转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推动。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局、生态环
境局要立足本地区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支持
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措施,有序推动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
要加强定期跟踪调度,强化跟踪评估和督促指导,协调解决工作
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
(二)强化政策支持。省级工业发展资金将零碳工业园区纳
入支持范围,对通过验收的零碳工业园区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后
补助支持。支持纳入试点名单的园区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
券,用于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支持纳入试点名单的园区整体部署
并规模化实施绿色低碳改造、设备更新、智改数转等技术改造项
目,在“两新”支持政策中予以支持。支持具备条件的零碳工业园
区优先申报国家和省级高新区。申报国家零碳工业园区原则上应
先纳入省级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优先支持省级近零碳排放园
区申报省级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
(三)健全市场机制。鼓励省级相关产业基金与相关市(州)
— 8 —
共同出资设立零碳工业园区建设专项子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加大
对园区内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支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搭
建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投融资平台,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
色债券、绿色保险等推广力度,切实满足零碳工业园区建设的融
资需求。
(四)加强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国内权威认证机构交流合
作,共同参与四川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探索推动零碳标准、评价
方式和认证结果广泛互信互认,提升我省零碳标准体系认可度,
降低企业零碳转型成本。支持企业采用现行国际通用标准开展多
维度零碳认证,主动接轨国际形势与环保要求,满足不同类别客
户需求,拓宽产品出口贸易渠道。
联系人:
经济和信息化厅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刘志伟
联系电话:028-86264871
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对外合作处王卓
联系电话:028-80589075
附件:1.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基本条件(试行)
2.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方案编制指南(试行)
3.四川零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4.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
— 9 —
附件1
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基本条件(试行)
一、以工业为主导且具有法定边界或明确区域范围的省级及
以上开发区。
二、建设范围可为园区整体,也可为“园中园”。以“园中园”
形式申报的需要有明确的四至边界,建设和管理由所在园区负
责。
三、申报园区工业年产值需达到100 亿元以上。
四、园区在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等方面具备一定
基础。
五、园区所在地具有良好的水风光资源,具备开展绿电直供
的工作基础。
六、园区近3 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环境或其他不良影响事
件,园区环境质量须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
— 10 —
附件2
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方案
编制指南(试行)
一、基本信息表
园区名称
园区级别□ 国家级□ 省级园区类型
通讯地址
园区负责人职务
申报单位联系人职务
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基本情况
简述园区的地理位置、试点边界、占地面积、产业布局与
定位、主导产业、入驻企业数量及主要名单和重点企业发展状
况等。
零碳工业园区
建设基础
简述园区当前能源消费结构、主要资源消耗、碳排放总量
及强度、主要碳排放源等情况。
— 11 —
建设路径及预期
目标
简述园区未来三年在零碳工业园区试点方面主要任务以及
拟达到的预期目标。
材料真实性承诺
我单位郑重承诺:
园区内近三年未发生安全(含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质量、环
境污染等事故以及偷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近三年未在国务院
及有关部委相关督查工作中被发现存在严重问题。本次申报所
提交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均真实、有效,愿接受并积极配合主管
部门的监督抽查和核验。如有违反,愿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责
任。
负责人签字:
(盖章)
日期:
推荐部门意见
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州)生态环境局
(盖章) (盖章)
年月日
— 12 —
二、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概况
(一)试点建设园区基本情况。
阐述园区的地理位置(详细地址、地理坐标)、试点边界、
占地面积、产业布局与定位、主导产业、入驻企业数量及主要名
单和重点企业发展状况等。
(二)能耗和碳排放现状。
以申请试点前一年度(1 月1 日至12 月31 日)为基准年,
从能源结构与供需情况、主要资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及变化分析、
碳排放强度及变化分析、主要碳排放源识别和近三年碳排放趋势
及影响因素等方面阐述园区能耗与碳排放现状。
(三)零碳工业园区预期目标。
根据园区提供的零碳园区试点基础,结合附件3“四川零碳
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引领值,分条说明零碳工业园区建
成后的引领值。
(四)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可行性论证。
阐述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基础,分条从清洁能源规模利用、绿
色低碳产业培育、节能降碳技术支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建设、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和生态固碳和碳汇开发等方面说明园区试点
建设零碳工业园区的基础条件,涉及数据计算的,应包含数据统
计范围、数据来源及必要计算过程。结合园区的实际情况,分析
零碳工业园区建设的优势和劣势,深入分析试点过程中可能面临
的挑战和机遇,全面论证零碳工业园区建设的可行性。
— 13 —
三、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实施路径
(一)清洁能源规模利用。
编制园区能源规划方案,阐述园区在发展“绿电直供”模式、
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促进绿色能源替代、加快新型储能布局、
智慧能碳系统建设和创新发展“隔墙售电”政策等方面的具体任
务、完成时限和任务分工。
(二)绿色低碳产业培育。
阐述园区的绿色低碳产业、企业绿色认证和绿色产品情况,
提出园区在建设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电气化提升以及新型产
业低碳转型、传统产业脱碳升级、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具体任务、
完成时限和任务分工。其中企业绿色认证应包括园区内国省级绿
色工厂、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企业和零碳工厂数量,绿色产品情
况应包括绿色产品数量。
(三)绿色低碳技术支撑。
阐述园区在低碳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绿色建筑改造
和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完成时限和任务分工。
其中低碳核心技术包括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储能技术等,绿
色建筑改造应包括已有建筑和新建建筑。
(四)智慧能碳系统建设。
阐述园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建设中在新兴技术融合、碳排放
数据管理、提升碳核算数据质量、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改造等方
面的具体任务、完成时限和任务分工。
— 14 —
(五)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阐述园区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全流程技术研发、
碳捕集与清洁能源融合和推动规模化应用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完
成时限和任务分工。
(六)生态固碳和碳汇开发。
阐述园区在碳资产开发与管理、碳排放管理和多途径实现零
碳发展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完成时限和任务分工。其中多途径实
现零碳发展中应包括购买碳信用排放占比。
四、零碳工业园区建设进度计划
(一)能耗和碳排放测算评估。
概述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前期对园区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
行全面摸底调查情况,以及通过能碳诊断分析当前园区的能耗和
排放现状。评估园区在运营中的碳排放,识别主要排放源,对识
别出的排放源进行分析,找出减排潜力,为后续的减排措施提供
支持。
(二)零碳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平台。
结合重点任务,提出探索发展“绿电直供”模式、因地制宜发
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新型储能、节能降碳升级改造、低碳关
键核心技术、园区绿色出行体系、智慧能碳平台建设、碳捕集利
用与封存和生态固碳和碳汇开发等领域拟开展的重点项目,包括
项目内容、建设主体、建设周期、预期效果等,并阐述项目对园
区试点工作的推动作用。
— 15 —
(三)零碳工业园区运营管理。
具备条件搭建智慧能碳平台的园区,阐述在实现能源使用的
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智慧调度等方面将开展的工作以及预期成
效。园区拟将可再生能源和减排项目转化为碳资产,通过专业运
营管理实现增值碳资产方面的工作。
(四)零碳工业园区建设进度计划。
按年度提出零碳园区建设目标值,详细说明各项重点任务、
重大项目的推进进度。
五、保障措施
阐述在组织保障、政策支持保障、技术创新保障、资金保障、
管理与运营保障和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 16 —
附件3
四川零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单位基期值预期值
1
基本要求
园区零碳管理领导和机构是/否
2 园区零碳发展规划是/否
3 具备节能低碳制度是/否
4 引导企业零碳发展是/否
5
规上企业完成碳排放核算报告
占比
%
6
清洁能源
规模利用
单位能源产出率万元/tec
7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8 “绿电直供”电量亿千瓦时
9
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
或智能微电网系统
是/否
10
园区内新型储能系统容量占园
区日均用电量比重
%
11
单位工业用地面积新能源装机
量
MW/km2
12 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
13
绿色低碳
产业培育
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14 人均工业增加值万元/人
15 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占比%
16 “新三样”产业产值占比%
— 17 —
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单位基期值预期值
17 绿色制造示范数量占比%
18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否
19
绿色低碳
技术支撑
节能降碳技术推广应用(规上
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率)
%
20
节能降碳设备推广应用(通用
终端用能设备能耗全部达到高
效或二级以上占比)
%
21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率)
%
22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推广应用
(新建工业建筑中绿色建筑占
比)
%
23
绿色低碳交通技术推广应用
(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占比)
%
24
智慧能碳
系统建设
建设智慧能碳管理平台是/否
25 智慧能碳管理平台企业接入率%
26 定时提供碳排放核算报告是/否
27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tCO2/万元
28
园区内电力需求响应能力占最
大用电负荷比重
%
29
碳捕集利
用与封存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规模万吨/年
30
生态固碳
和碳汇开
发
园区绿化覆盖率%
31
园区是否开发或参与各类资源
减排交易项目
是/否
32 购买碳信用碳减排占比%
— 18 —
指标说明:
1.基本要求。
(1)园区零碳管理领导和机构:园区设立零碳管理领导和
机构。
(2)园区零碳发展规划:园区完成零碳发展规划编制,或
编制的绿色发展规划、碳达峰发展规划等园区发展规划中有零碳
发展相关内容。
(3)具备节能低碳制度:园区管理机构建立并执行节能低
碳制度。
(4)引导企业零碳发展:园区引导企业建立能源(温室气
体)管理平台,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打造零碳企业、零碳工厂。
(5)规上企业完成碳排放核算报告占比:指评价期内园区
完成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的规上企业数量占园区内规上企业数量
的比值。
计算公式:规上企业完成碳排放核算报告占比(%)=园区
评价期内完成温室气体核算报告企业数量(个)/园区内规上企
业数量(个)×100%。
2.清洁能源规模利用。
(6)单位能源产出率:指评价期内园区工业增加值与能源
消耗总量的比值。
计算公式:能源产出率(万元/tce)=园区工业增加值(万元)
/能源综合消耗总量(tce)×100%。
— 19 —
(7)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指评价期内园区规上企业的可再
生能源使用量与综合能耗总量的比值。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
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绿色氢能等非化石能源。
计算公式: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规上企业可再生能源
使用量(tce)/规上企业综合能耗总量(tce)×100%。
(8)绿电直供:是指建立新能源直连机制,通过分布式新
能源项目,直接向工业园区提供绿色电力,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
的直接对接。
(9)源网荷储一体化或智能微电网系统:
1.源网荷储一体化:是一种可实现能源资源最大化利用的运
行模式和技术,通过源源互补、源网协调、网荷互动、网储互动
和源荷互动等多种交互形式,更经济、高效和安全地提高电力系
统功率动态平衡能力。核心理念是将分布式能源(如太阳能、风
能等)、电网、负荷需求管理以及储能设备(如电池储能系统)
进行系统化整合,从而实现优化运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电力
系统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2.智能微电网:是指一个本地化、分布式的小型电网,通常
由一个或多个能源来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储能设备、负载
和本地电网管理系统组成。它可以在与主电网连接的情况下提供
电力,也可以在独立模式下独立运行。
(10)新型储能系统容量占园区日均用电量比重:指新型储
能系统与园区日均用电量的比值。新型储能系统指除传统抽水蓄
— 20 —
能以外的,由能量转换、存储装置和控制管理设备组成的系统。
计算公式:新型储能系统容量占园区日均用电量比重(%)
=新型储能系统容量(MW)/园区日均用电量(MW)×100%。
(11)单位工业用地面积新能源装机量:指园区内新能源装
机量与工业用地面积的比值。新能源装机量包括光伏装机量、风
电装机量、水电装机量和生物质发电装机量。
计算公式:单位工业用地面积新能源装机量(MW/km2)=
园区内新能源装机量(MW)/工业用地面积(km2)
(12)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指已回收利用的余热/
余压/余冷资源量与园区余热/余压/余冷资源的比值。
计算公式: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已回收利用的
余热(余冷/余压)资源量(kJ)/园区余热(余冷/余压)资源量
(kJ)×100%。
3.绿色低碳产业培育。
(1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指评价期内,工业增加值同
比增长比例。
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评价年度工业增
加值(万元)-上一年度单位工业增加值(万元)]/上一年度单位
工业增加值(万元)×100%。
(14)人均工业增加值:指园区工业增加值与园区内工业企
业从业人数的比值。
计算公式:人均工业增加值(万元/人)=园区工业增加值(万
— 21 —
元)/园区年末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人)
(15)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占比:指园区评价期内绿色低碳
产业增加值与园区评价期内工业增加值的比值。绿色低碳产业增
加值可依据《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 年版)》中关于
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等具体分类统
计得到。
计算公式: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占比(%)=绿色低碳产业
增加值(万元)/园区工业增加值(万元)×100%。
(16)“新三样”产业产值占比:“新三样”产业产值与园区总
产值的比值。“新三样”产业指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
计算公式:“新三样”产业产值占比(%)=“新三样”产业产
值(万元)/园区工业总产值(万元)×100%。
(17)绿色制造示范数量占比:指园区内获得绿色低碳相关
荣誉、称号企业数量占园区规上企业数量比例。绿色制造示范包
括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产品、节能降碳标杆企
业、能效领跑者和水效领跑者。
计算公式:绿色制造示范数量占比(%)=园区内获得绿色
低碳相关荣誉、称号企业数量(个)/园区规上企业数量(个)
×100%
(18)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指园区构建至少一条循环经济
产业链,园区不同企业之间以废物(副产品)交换利用为基础形
成链条式关联的产业形态。
— 22 —
4.绿色低碳技术支撑。
(19)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率:评价期内园区单位
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比例。
计算公式: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评价年度单
位工业增加值能耗(tce/万元)-上一年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tce/万元)]/上年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tce/万元)
(20)通用终端用能设备能耗全部达到高效或二级以上:园
区内使用的通用终端用能设备能耗标准需达到高效或二级以上
要求。通用终端用能设备指在终端用户端(工业领域如电动机、
泵、风机、压缩机、工业锅炉等)消耗能源的设备。
(21)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园区内工业固体废弃物
综合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包括综合利用往年储存
量)的比值。
计算公式: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
弃物综合利用量(t)/[(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t)+综合利用
往年贮存量(t))]×100%。
(22)新建工业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指园区三年内新建
工业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
计算公式:新建工业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新建工
业建筑中绿色建筑的面积(m2)/园区新建工业建筑面积(m2)
×100%。
(23)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占比:园区内,节能与新能源公
— 23 —
交车占园区内公交车总量的比例。新能源公交车是指采用新型动
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公交车。
计算公式: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节能与新能源
公交车数量(辆)/园区边界内公交车总量(辆)×100%。
5.智慧能碳系统建设。
(24)智慧能碳管理平台:指集成能源管理、碳排放监控、
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的智能平台。它通过对能源消耗和碳排
放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提供精准的碳排放量预测、碳排放源
识别、能效优化方案等,帮助企业和机构实现碳排放的精准管理、
减少碳足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25)智慧能碳管理平台企业接入率:指园区内规上企业接
入智慧能碳管理平台企业数量占园区内规上企业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智慧能碳管理平台企业接入率(%)=规上企业
接入智慧能碳管理平台企业数量(个)/园区内规上企业总数(个)
×100%。
(26)碳排放核算报告:指规上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
室气体排放进行量化和记录的过程。
(27)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园区内,单位工业增加值产生的
碳排放量,即园区碳排放量与园区工业增加值的比值。
计算公式:工业碳排放强度(tCO2/万元)=[园区碳排放量
(tCO2)-园区温室气体清除量(tCO2)]/园区工业增加值(万元)
×100%。
— 24 —
(28)园区内电力需求响应能力:指在园区内,通过智能化
管理和调度技术,调节园区内各类电力负荷(如生产设备、办公
设备、空调系统等)的电力需求,以应对电网负荷波动、优化电
力使用和减少能源消耗的能力。
6.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规模。
(29)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规模:指园区内的CCUS 系统或项
目在评价期内捕集、利用和封存的二氧化碳量,通常通过每年捕
集或封存的二氧化碳量来衡量。
7.生态固碳和碳汇开发。
(30)园区绿化覆盖率:指园区内各类绿地的总面积和园区
规划范围内用地面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绿化覆盖率(%)=园区内各类绿地总面积(m2)
/园区规划范围内用地面积(m2)×100%。
(31)各类资源减排交易项目:是指通过市场化手段,鼓励企业采取资源节约、能源效率提升、污染物减少等环保措施,实
减排目标的交易项目。
(32)购买碳信用碳减排占比:是指园区通过市场交易购买的碳信用在其整体碳排放中所占的比例。碳信用减排量指购买温室气体资源减排项目产生的CCER,政府批准、备案或认可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政府核证节能项目减排量以及国际CER。计算公式:购买碳信用碳减排占比(%)=园区购买各类碳信用碳减排量(tCO2)/园区总体碳排放量(tCO2)×100%。
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
一、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申报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的园区开
展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核算。
二、核算周期
以年为周期进行核算(以1 月1 日至12 月31 日为核算周期)。
三、核算边界
以园区地理边界为核算边界,试点园区的边界为试点建设申报的边界范围。包括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净购入电力和热力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
四、核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各能源消费实物量总和乘以各能源碳
排放因子加和所得。
EGHG = Π ADi ↔ EFi
式中:
EGHG ― 园区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
ADi ― 第i 种能源的消耗量,单位为万立方米、万千瓦
时、吨;
EFi ― 第i 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
化碳/万立方米、吨二氧化碳/万千瓦时、吨二氧
化碳/吨;
i ― 能源种类。
附表:1.不同能源品种碳排放因子
2.园区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数据表
— 27 —
附表1
不同能源品种碳排放因子
序号能源名称排放系数单位
1
原
煤
不分品种1.9812 吨二氧化碳/吨
分品种(无烟煤) 1.9238 吨二氧化碳/吨
分品种(炼焦烟煤) 1.7471 吨二氧化碳/吨
分品种(一般烟煤) 1.7471 吨二氧化碳/吨
分品种(褐煤) 1.3877 吨二氧化碳/吨
2 洗精煤2.2818 吨二氧化碳/吨
3 其他洗煤1.2886 吨二氧化碳/吨
4 型煤1.9360 吨二氧化碳/吨
5 焦炭2.8518 吨二氧化碳/吨
6 焦炉煤气7.6224 吨二氧化碳/万标准立方米
7 高炉煤气8.4811 吨二氧化碳/万标准立方米
8 其他燃气2.3148 吨二氧化碳/万标准立方米
9 天然气21.6502 吨二氧化碳/万标准立方米
10 液化天然气2.5877 吨二氧化碳/吨
11 原油3.0172 吨二氧化碳/吨
12 汽油2.9251 吨二氧化碳/吨
13 煤油3.0334 吨二氧化碳/吨
14 柴油3.0959 吨二氧化碳/吨
15 燃料油3.1705 吨二氧化碳/吨
16 液化石油3.1013 吨二氧化碳/吨
17 炼厂干气3.0082 吨二氧化碳/吨
18 其他石油制品2.8883 吨二氧化碳/吨
19 热力0.1100 吨二氧化碳/百万千焦
20
电
力
不分品种(省级电网) 1.404 吨二氧化碳/万千瓦时
分品种(煤电) 8.5300 吨二氧化碳/万千瓦时
分品种(气电) 4.0500 吨二氧化碳/万千瓦时
分品种(绿电) 0.0000 吨二氧化碳/万千瓦时
分品种(可再生能源电力) 0.0000 吨二氧化碳/万千瓦时
— 28 —
附表2
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数据表
项目单位年度数据
工业营业收入(按2024 年价格计算) 亿元
化石能源消
费量
原煤
不分品种吨
分品种(无烟煤) 吨
分品种(炼焦烟煤) 吨
分品种(一般烟煤) 吨
分品种(褐煤) 吨
洗精煤吨
其他洗煤吨
型煤吨
焦炭万标准立方米
焦炉煤气万标准立方米
高炉煤气万标准立方米
其他燃气万标准立方米
天然气万标准立方米
液化天然气吨
原油吨
汽油吨
煤油吨
柴油吨
燃料油吨
液化石油吨
炼厂干气吨
其他石油制品吨
热力消费量热力百万千焦
电力消费量
不分品种(省级电网) 千瓦时
分品种(煤电) 千瓦时
分品种(气电) 千瓦时
分品种(绿电) 千瓦时
分品种(其他可再生能源电力) 千瓦时
注:1.除分品种电力消费外,其它能源消费量根据当地统计部门能源统计数据填报;
2.化石能源消费不包括原料用能;
3.如规上企业可清晰拆分数据,化石能源消费量可扣除能源加工转换产出、能源回收利用等重复计算量和原料用能量,且确保不同年度数据扣除处理方式一致;
4.园区企业购入电力不能完成拆分电力品种的,采用省级电网平均排放因子;能全部拆分能源品种的,采用分种类排放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