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4年中国储能装机容量结构图
来源: | 购买报告:136-997-996-97微信 | 发布时间: 2025-01-20 | 144 3612次浏览 | 分享到:




报告链接: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投资建设与发展前景预测深度调研分析报告

报告链接:中国抽水蓄能电站市场投资建设与发展前景预测深度调研分析报告


一、储能界定

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

储能在自然界中最为常见:

生命体中,动物通过脂肪储存能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生成的有机物中。

非生命体中,煤炭、石油、天然气都是能量储存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保温杯/瓶也是储能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的储能主要是在人工的作用下可规模化、短时间、经济可行的储能。

常见的储能主要指储存电能。储能可改变电力系统传统的即发即用方式,类似“超级充电宝”,发电高峰或者用电低谷时充电,发电低谷或者用电高峰时放电,有利于促进电力消纳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储能分类

储能分为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两大类。

其中,储能技术最成熟的是抽水蓄能。

新型储能特性与传统的储能技术形成优势互补,使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有更多的选择。

(一)抽水蓄能

抽水蓄能是指在电力负荷低谷期将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将电能转化成水的势能储存起来,在电力负荷高峰期,释放上水库中的水发电。

(二)新型储能

《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

《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新型储能项目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项目。

三、新型储能分类


四、新型储能市场发展历程

我国新型储能市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技术研发——示范化——商业化初期——规模化。

储能自古有之,但真正把电能规模化储存起来,是20世纪中后期。在此阶段,主要是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概念尚未提出。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我国就开始研制抽水蓄能双向可逆水泵水轮机组,并制造出了几台1kW的小型机组。同时,我国投资建设了河北岗南抽水蓄能电站,随后投资建设了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北京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和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电站设计、施工、机组设备制造与电站运行水平不断提升。

虽然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始研制抽水蓄能双向可逆水泵水轮机组。此后就再也没有投入技术力量进行研制。直到21世纪初,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大规模建设后,平均每年要投产大型水电机组800kW1000kW左右。为了提高我国抽水蓄能机组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加快大型机组的国产化进程。2003年初,我国决定仿效三峡机组国产化模式,走三峡国产化道路,以河南宝泉、广东惠州、湖北白莲河三个抽水蓄能电站(共16台单机容量30kW机组)为依托工程开展机组国产化试点,采用统一招标、技贸结合、引进机组设计和制造的核心技术、逐步实现我国大型机组设备制造自主创新国产化。

20051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提出发展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池,进行技术开发、项目示范,用于独立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系统;功率在几十到几百千瓦、储能达百兆瓦时。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提出发展新型储能技术。

2009年,《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修订)提出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储能等技术。

20125月,《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研发大规模储能系统。

自此开始,我国新型储能正式进入技术研发阶段。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

201612月,《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储能技术示范应用。

201612月,《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开展储能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储能系统与新能源、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

201710月,国家发改委等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台储能产业专项规划。

202011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的公示》。

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14月)提出,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化、规模化示范,促进储能技术装备和商业模式创新。

2021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布新型储能的政策。


五、新型储能市场政策规划汇总(2005-2024年)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0511月)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6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3月)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83月)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12月)

《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24月)

《关于加强风电并网和消纳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20124月)

《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20125月)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7月)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1月)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20132月)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20146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15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3月)

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163月)

《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2月)

《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20166月)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67月)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611月)

《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201612月)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12月)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201612月)

《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201612月)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12月)

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172月)

《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新形势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10月)

《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201711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11月)

《关于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指导意见》(20183月)

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183月)

《发展改革委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20186月)

《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810月)

《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2020年行动计划》(20196月)

《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20201月)

《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20202月)

《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05月)

《关于建立健全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20205月)

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06月)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组织申报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20207月)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的公示》(202011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2010月)

2021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20211月)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20212月)

《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3月)

《关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13月)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4月)

《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20215月)

《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20215月)

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14月)

《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20217月)

《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20219月)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10月)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2110月)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202111月)

《电网公平开放监管办法》(20219月)

《电力并网运行管理规定》(202112月)

《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202112月)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1月)

2022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20221月)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20221月)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20221月)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20223月)

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23月)

《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23月)

《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20225月)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8月)

《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8月)

《新能源基地跨省区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33月)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20231月)

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20231月)

《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2月)

《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电力系统调节性电源建设运营综合监管工作的通知》(20235月)

《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32月)

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34月)

《发电机组进入及退出商业运营办法》(2011年发布20234月修订)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20239月)》

《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2017年发布2023年修订)

《关于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20236月)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20239月)

《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202310月)

《新能源基地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202311月)

《化学储能电站项目督导检查工作方案》(20216月)

《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暂行办法》(20218月)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的通知》(20224月)

《关于加强发电侧电网侧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运行风险监测的通知》(202311月)

《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202312月)

《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20241月)

《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43月)

2024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20241月)

《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1月)

《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20241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42月)

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43月)

《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20244月)

《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20245月)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45月)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20247月)

《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11月)

六、新型储能发展原则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1月)

因地制宜:针对各类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优化新型储能建设布局。

示范先行: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分类开展示范应用。加快推动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在重点地区先行先试。推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成本下降,有效支撑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化可持续发展。

聚焦各类应用场景,关注多元化技术路线,以稳步推进、分批实施的原则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加强示范项目跟踪评估。加快重点区域试点示范,鼓励各地先行先试。通过示范应用带动新型储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

七、新型储能市场发展目标

(一)《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10月)

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1月)

 2025 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

 2030 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三)《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45月)

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


八、新型储能市场试点示范

(一)储能多元化技术示范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1月)提出加快多元化技术示范应用:1、加快重大技术创新示范;2、开展不同技术路线分类试点示范;3、推动多时间尺度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

(二)储能场景及区域试点示范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20221月)提出推进不同场景及区域试点示范:1、深化不同应用场景试点示范;2、加快重点区域试点示范

(三)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

20207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组织申报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

202011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的公示》。

(四)新型储能试点示范

20236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

20241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国家能源局以公告形式正式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涵盖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其中包括17个锂离子电池、11个压缩空气储能、8个液流电池、8个混合储能、3个重力储能、3个飞轮储能、2个钠离子电池、2个二氧化碳储能、1个铅炭电池、1个液态空气储能。

(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238月):

2025 年,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一批示范项目落地实施,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若干有利于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商业模式和监管机制逐步完善,为重点领域降碳探索有效路径。

2030 年,通过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带动引领,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模式基本成熟,相关支持政策、商业模式、监管机制更加健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先进电网和储能示范项目。包括先进高效“新能源+储能”、新型储能、抽水蓄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长时间尺度高精度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虚拟电厂、新能源汽车车网互动、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应用。

绿氢减碳示范项目。包括低成本(离网、可中断负荷)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先进安全低成本氢储存、运输装备研发制造与示范应用,氢燃料电池研发制造与规模化示范应用,纯烧、掺烧氢气燃气轮机研发制造与示范应用,氢电耦合示范应用等。

(六)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

《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20239月)

2025年,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合理、具有较好推广应用前景的示范项目,推动形成一系列相对成熟完善的支持政策、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等,有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其中与储能相关的内容如下:

新能源加储能构网型技术示范。主要支持构网型风电、构网型光伏发电、构网型储能、新能源低频组网送出等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显著提高新能源接入弱电网的电压、频率等稳定支撑能力,大幅提升风电光伏大基地项目输电通道的安全稳定送电能力。

九、新型储能单位投资成本对比


十、储能装机容量规模及结构

(一)全国储能装机容量规模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9月,我国储能市场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1443万千瓦。

(二)全国储能装机容量结构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我国储能装机容量结构中,新型储能从2021年占比10.14%增长到2024年9月底的51.14%。


十一、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规模

《国家能源局2024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


十三、新型储能装机容量结构

《国家能源局2024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从技术路线看,多个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投产,构网型储能探索运用,推动技术多元化发展。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0%,压缩空气储能占比1.1%,铅炭(酸)电池储能占比0.8%,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技术路线占比0.7%



十四、新型储能时长分析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9小时。


十五、新型储能区域分布

《国家能源局2024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多地加快新型储能发展,11省(区)装机规模超百万千瓦。截至2023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排名前5的省区分别是:山东398万千瓦/802万千瓦时、内蒙古354万千瓦/710万千瓦时、新疆309万千瓦/952万千瓦时、甘肃293万千瓦/673万千瓦时、湖南266万千瓦/531万千瓦时,装机规模均超过200万千瓦,宁夏、贵州、广东、湖北、安徽、广西等6省区装机规模超过100万千瓦。分区域看,华北、西北地区新型储能发展较快,装机占比超过全国50%,其中西北地区占29%,华北地区占27%



排名

区域

累计装机

占比

1

山东

398

12.68

2

内蒙古

354

11.28

3

新疆

309

9.84

4

甘肃

293

9.33

5

湖南

266

8.47


合计

1620

51.61



《国家能源局2024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截止20249月,华东地区新型储能装机增长较快,2024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超过900万千瓦。从省份来看,江苏、浙江、新疆装机快速增长,2024年新增装机分别约500300300万千瓦,成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新型储能市场利用率

据电网企业统计,20241月至8月,全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260亿千瓦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约620小时。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220亿千瓦时,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30亿千瓦时,内蒙古电力公司经营区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10亿千瓦时。

强化新型储能科学调用,有力支撑迎峰度夏2024年6-8月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118亿千瓦时,约占今年1-8月充放电量的45%,有效支撑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可靠供应。7月,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开展新型储能集中调用试验,国家电网经营区新型储能实际可调最大电力3015万千瓦,占当时并网新型储能规模的92%。在平衡较为紧张的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内蒙等省(区),新型储能最大顶峰同时率均达到90%以上,实际顶峰能力已达前期验证最高水平,大幅提升电力保供能力。重庆市新型储能提供顶峰能力140万千瓦,可单次放电280万千瓦时。广东省多座独立储能电站每天“两充两放”高频次响应电网调度要求,有效夯实了全省电力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