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家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钴酸锂+三元+前驱体)
来源: | 购买报告:13699799697(微信) | 发布时间: 2021-01-11 | 235 3612次浏览 | 分享到:
车研咨询(www.cheyanjiu.com)研究了锂电池产业链2000多家企业(包括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极液/六氟磷酸锂材料、锂矿/碳酸锂/氢氧化锂、锂电设备、锂电池回收利用)。
《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市场投资布局分析报告(2021版)》2000多家企业
手机在线阅读,微信识别二维码

350多家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详细分析
手机在线阅读,微信识别二维码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

1、《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2021-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2021版)》,对全国900多家锂电池企业以及全国投资布局进行了详细分析。
2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对全国350多家锂电池正极材料企业(母公司与分/子公司单独计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覆盖三元正极(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
3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对全国230多家锂电池负极材料企业(母公司与分/子公司单独计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覆盖人造石墨负极、天人石墨负极、硅基负极、中间相炭微球。
4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隔膜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对全国130多家锂电池隔膜材料企业(母公司与分/子公司单独计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覆盖干法隔膜、湿法隔膜、涂覆隔膜。
52021-2025年中国锂电池电解液与六氟磷酸锂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对全国130多家锂电池电解液/六氟磷酸锂材料企业(母公司与分/子公司单独计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62021-2025年中国锂矿与锂盐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对全国150家锂矿、锂盐(碳酸锂/氢氧化锂)企业(母公司与分/子公司单独计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7、《2021-2025年中国锂电设备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对全国200多家锂电设备企业(母公司与分/子公司单独计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企业简介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2月在深圳成立,2010年1月在中小板上市,是中国开采“城市矿山”资源第一支股票、再生资源行业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业的第一支股票。
公司坚定“城市矿山+新能源材料”发展战略,从攻克废旧电池回收技术开始,再到攻克电子废弃物绿色处理、报废汽车整体资源化回收技术以及动力电池材料的三元“核”技术。
公司建成废旧电池回收与动力电池材料制造产业链、钴镍钨回收与硬质合金制造产业链、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与高值化利用产业链、报废汽车回收处理与整体资源化产业链废渣废泥废水治理产业链五大产业链,年处理废弃物总量四百万吨以上,循环再造钴、镍、铜、钨、金、银、钯、铑、锗、稀土等37种稀缺资源以及超细粉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原料和电池材料等多种高技术产品,形成了完整的稀有金属资源化循环产业链。
公司十六大循环产业园覆盖广东、湖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河南、天津、山西、内蒙古、福建十一省和直辖市。布局南非、韩国、印尼。
2003年,格林美提出“开采城市矿山”思想以及“资源有限、循环无限”的产业理念(2011年1月12日,被国家版权局授予版权),探索“城市矿山”的开采模式,致力于废旧电池、电子废弃物、报废汽车与钴镍钨稀有金属废弃物等“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循环再造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化。
2012年,公司超细钴粉、超细镍粉的产能已经饱和。随着三元电池材料的兴起,镍的需求量也在持续走高。格林美开展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产业布局。电池材料已经在逐步成为公司盈利的新的并且是主要增长点。
2017年,公司对电子废弃物、废五金、废塑料等业务进行了业务整合,全面调整电子废弃物拆解结构,继续推行电子废弃物拆解物的精细化处理,形成“电子废弃物精细化拆解——废五金精细化利用——废塑料精细化利用——稀贵稀散金属综合利用”产业链。围绕“电池回收、原料再造、材料再造、电池包再造、新能源汽车服务”的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拓展业务规模。
2020年10月20日晚间,格林美发布《关于拟分拆上市主体江西格林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的公告》。公告显示,10月20日,格林美及其下属公司江西格林美与丰城发投、康星投资、珠海瑞紫等10余家战略投资者签订了《增资协议》。战略投资者合计向江西格林美增资5.68亿元,获得江西格林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约27.466%的股份。
江西格林美主营电子废弃物等固体废物绿色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格林美核心业务之一。该公司旗下包括格林美在江西、湖北、河南、山西与内蒙古等省份建设的6个先进电子废弃物绿色处置园区,拥有6张电子废弃物处理资质许可证,全部基地均享受国家报废电子电器处置基金补贴政策,总资质许可能力达到1260万台,总处理量占全国处理量的10%以上。
(二)产业结构
2004年,格林美携1项科技成果进驻荆门创业,从回收处理废旧电池到回收利用电子废物到拆解处理报废汽车再到循环再造动力电池材料,构建了“废物回收——原料利用——材料再造——器件再造”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
2016年以来,公司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实施“城市矿山+新能源材料”转型战略,通过与三星、东风等电池厂、车厂合作,打造“电池回收—原料再造—材料再造—电池包再造—新能源汽车服务”新能源全生命周期循环价值链。
公司以江苏凯力克和无锡格林美为中心,实施动力电池材料链的转型升级。此外,在荆门建立了年产1.5万吨三元前驱体材料生产基地,并在武汉推广新能源电池包的研发与生产。与此同时,公司入股德国最大废物公司雷曼迪斯下属废物处理公司,取得雷曼迪斯有色金属废料的优先购买权,打开了欧洲废物合作通道。
企业已在湖北、江西、河南、天津、江苏、浙江、湖南、山西、贵州和内蒙古等地建成十二大循环产业园,形成以中部为中心,贯通南北、承接东西的全国“城市矿产”资源循环产业布局。
(三)财务分析
1、营业收入
图表1: 2013-2019年格林美营收表(单位:万元)
年份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营业收入 1435401.01 1387822.91 1075214.30 783589.9 511716.7 390885.6
净利润 70589.18 65719.66 60483.86 17894.66 7300.91 11782.77

2、分产品营收
2018年,公司新能源材料业务板块高奏凯歌,公司新能源材料业务板块实现销售796412.1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43249.02万元,增长43.97%,贡献毛利额175251.29万元。
图表2: 2018-2019年格林美分产品营收表(单位:万元,%
分类 2018年 2019年
营收 占比 毛利率 营收 占比 毛利率
电池原料与电池材料(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四氧化三钴、钴酸锂、硫酸镍、硫酸钴等) 796412.13 57.39 22.01 897025.98 62.49 22.11
钴镍钨粉末与硬质合金(含钴粉、镍粉、碳化钨粉末、硬质合金、碳酸钴、钴片等) 297696.82 21.45 20.95 232594.65 16.20 12.57
再生资源(含废旧家电拆解、报废汽车拆解废钢、废五金、报废线路板与其他电子废弃物处置、废塑料、铜回收、塑木型材、动力电池回收与梯级利用等) 172306.32 12.42 13.69 180645.14 12.58 16.81
环境服务(含固体废物处置、污水治理、江河治理等) 13230.77 0.95 25.34 3720.44 0.26 25.07
贸易 108176.87 7.79 1.20 121414.81 8.47 0.71
其他业务收入 48142.40 4.48        
合计 1387822.91 100.00 19.16      

图表3: 2015-2017年格林美分产品营收表(单位:万元,%
分产品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金额 占比 毛利率 金额 占比 毛利率 金额 占比 毛利率
钴产品 136912.41 12.73 24.76 46053.67 5.88 20.69 37594.69 7.35 18.81
镍产品 22059.32 2.82 18.14 20566.4 4.02 17.94
钨产品 67847.52 6.31 22.20 32007.02 4.08 18.18 32818.45 6.41 15.59
钴片 33051.12 4.22 7.6 26705.76 5.22 6.06
电池材料 553163.11 51.45 24.06 206969.2 26.41 22.32 152888.6 29.88 19.04
电子废弃物 174906.12 16.27 11.90 139959.9 17.86 20.59 109603.4 21.42 22.22
电积铜 74364.32 9.49 10.68 58182.16 11.37 7.86
塑木型材       12555.21 1.6 11.5 13473.69 2.63 11.67
贸易       146299.6 18.71 1.57 30165.72 5.9 1.82
合计         91.07     94.20  

钴产品(含钴粉、氯化钴、草酸钴、碳酸钴等),钨产品(碳化钨、钨合金等),电池材料(四氧化三钴、三元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