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底前广东省佛山市投入运营加氢站布局方案
来源: | 购买报告:13699799697(微信) | 发布时间: 2020-12-14 | 703 3612次浏览 | 分享到:
车研咨询发布的氢能与燃料电池系列报告,对全国500多家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的企业、31省市/近300个地级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政策规划、企业投资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加氢站建设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2000多页)

(2)(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发展分析报告(2021版)》

(3)(十四五期间)
《2021-2025年中国加氢站市场竞争与投资分析报告(2021版)》

(4)(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发展分析报告(2021版)》

 
《广东省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投资布局分析报告(2021版)》
手机在线阅读,微信识别二维码

31省市/近300地级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投资布局分析报告(2021版)600多页
(十四五)2021-2025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
手机在线阅读,微信识别二维码


更多相关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
2018年11月,绿色发展 氢创未来”为主题的“氢能周”举办。开幕式上,《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正式发布。
把握全球氢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国内外合作,因地制宜科学构建产业链条,将氢能源产业发展成为我市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力争到2020年完成氢能源产业及核心产品的培育,到2025年将我市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氢能产业典范城市,到2030年通过不断扩大氢能源产品在城市各个领域的应用与示范,将我市建设成国际知名的氢能生态城市。
1.规模总量目标。
2020年,氢能源相关产业累计产值达到200亿元;到2025年,氢能源及相关产业累计产值达到500亿元;到2030年,建成氢能源产业集群,实现氢能源及相关产业累计产值1000亿元。
2.企业培育目标。
到2020年,培育氢能及燃料电池企业超过60家、龙头企业3家、投资规模达到150亿元;2025年,培育氢能及燃料电池企业超过100家、龙头企业6家、投资总规模达到300亿元;到2030年,培育氢能及燃料电池企业超过150家、龙头企业8家,累计投资总规模达到500亿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氢能源产业集群。
3、3.创新能力目标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氢能源领域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提升氢能源产品的技术水平,重点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创新能力主要指标
领域 2020年 2025年 2030年
乘用车 整车寿命(万千米) 20 25 30
整车成本(万元) 30 20 18
电堆寿命(小时) 5000 6000 8000
商用车 整车寿命(万千米) 40 80 100
整车成本(万元) 150 100 60
电堆寿命(小时) 10000 20000 30000

4.示范推广目标。
2020年氢能源产品推广应用累计超过5500套,加氢站达到28座,到2025年累计超过11,000套,加氢站达到43座,到2030年累计约30,000套,加氢站达到57座。
表2-2  氢能源产品及加氢站推广目标
领域 单位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5年 2030年
公交车 保有量(辆) 290 1000 1500 2500 4000
乘用车 保有量(辆) 0 0 0 1000 11000
叉车 保有量(辆) 0 0 0 550 1550
有轨电车 保有量(辆) 0 0 20 60 100
物流车/专用车 保有量(辆) 1000 3000 4000 6000 10000
备用电源 0 0 0 1000 3000
产品合计 1290 4000 5570 11110 29650
加氢站 累计(座) 10 28 28
部分升级
43 57

 
(四)发展路径。
我市氢能源产业发展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示范应用阶段(2018—2020年),属于产业和市场培育期,以公交和物流领域为突破口,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及相关产品应用和推广,氢气来源主要为市外供氢。在产业发展方面,以发展整车、系统集成企业及技术为主,兼顾核心零部件及基础材料的发展。
第二阶段为市场化初级阶段(2021—2025年),属于产业由培育期向成长期过度,发展天然气、电解水制氢技术、高压储氢、运氢和加注技术;提升燃料电池产品制造技术,实现燃料电池产业规模化生产,燃料电池产品进入市场化销售阶段;逐步培养燃料电池备电及其他领域市场。在产业发展方面,以引入制储运、电堆、MEA等核心零部件企业与技术为主,兼顾基础材料的发展。
第三阶段为市场扩张阶段(2026—2030年),属于产业的快速成长期,通过多元化制氢体系及成熟的高压或液体储氢、输氢和加氢技术,氢能产品在乘用车及其他领域开始普及。在产业发展方面,整车、系统和核心零部件产业配套已经建成,在该阶段以发展催化剂、储氢等基础材料为主。
第四阶段为氢经济社会(2030年后),属于产业成熟期,氢能源产业链条完备,制氢、储氢、输氢、加氢及配套设施网络已建成,商用车、乘用车、专用车辆及家庭用氢市场形成。
表2-3  氢能源产业发展路径
领域 2020年 2025年 2030年 2030年后
示范阶段 市场初级阶段 市场扩展阶段 氢经济社会
基础设施 制氢
(氢源)
市外供氢 天然气制氢;
电解水制氢
多元化制氢体系
(天然气、水电、光伏、生物质,分布式制氢等)
存储和运输 45MPa储氢;
长管拖车运输
高压气态储氢;
高效液态储氢;
长管拖车和管道输氢示范
高压气态储氢;
液态、固态储氢;
管道输氢

加氢基础设施 35MPa与70MPa加氢站 70MPa加氢站;
移动加氢
70MPa以上加氢站;
移动加氢
与应用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网络
产业发展 整车、系统集成
(车辆制造、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等)
核心零部件(制储运,电堆,MEA,氢循环泵等) 基础材料(催化剂、储氢材料等)
应用 公交、物流、有轨电车示范 备电及其他领域推广 公共领域基本大范围采用氢能源产品;私人领域开始普及 个人氢能源车辆及家庭产品市场形成


三、重点领域
(一)氢能生产领域。
1.大规模制氢。
发展天然气制氢技术及制氢、纯化等核心装备,以及电解水制氢技术及装备;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制氢技术,重点突破太阳能光解制氢和热分解制氢等关键技术,建设示范系统;突破固体氧化物等高温电解水制氢,完成商业化高温电化学制氢方案设计;突破大规模制氢核心技术及配套设备的攻关及产业化生产。
2.分布式制氢。
研究可再生能源发电与质子交换膜/固体氧化物电池电解水制氢一体化技术,突破高效催化剂、聚合物膜、膜电极和双极板等材料与部件核心技术,掌握适应可再生能源快速变载的高效中压电解制氢电解池技术,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并推广应用;形成标准化的加氢站现场制氢模式并示范应用。

(三)燃料电池领域。
以氢燃料电池为突破口,解决新能源动力电源的重大需求。突破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技术,开展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技术研究,提高电堆产品的性能和寿命,降低成本;优化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研究高比功率氢燃料电池技术,实现可靠性、耐久性等系统性能全面提升;加大辅助系统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力度,重点突破空压机、氢气循环泵、增湿器、DC/DC变换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进一步完善关键零部件技术链;研究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技术,实现示范应用并推广;开展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测试技术和指标体系研究;实现以氢燃料电池为载体的产品示范运行和推广。
(四)氢能消费领域。
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发展氢能产品设计和优化技术,研究氢能源产品检测、诊断、试验、生产工装、工艺技术,突破氢能源产品高安全、可靠性技术,构建数据搜集、分析平台等;实现氢能产品在通讯基站、商业楼宇、零售商店、居民住宅、分散电站、应急救灾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以氢燃料电池系统为依托,在消费电子、医学设备、工业器具、家用电器等领域推广氢能源产品;在分布式制氢基础上,大力开展氢燃料发电站集成技术突破,研究相关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检测、生产等,实现电力清洁化;实现氢燃料电池发电站的零的突破。
发电站的零的突破。
四、主要任务
(一)技术突破工程。
1.燃料电池技术突破。
在高可靠和低成本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材料,高比功率和长寿命及高效率电堆,氢燃料电池系统高度集成控制和优化,高速无油空气压缩机和氢循环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及制造装备等领域展开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提升产品可靠性和耐久性,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本显著下降。发展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技术,建立分布式发电产业化平台。
主要依托佛山南海氢能产业基地、佛山(云浮)氢能产业基地等相关燃料电池、整车企业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氢能燃料电池与氢能源国家工程中心等科研机构完成燃料电池技术突破及产品规模化应用。
2.氢能制取技术突破。
发展大规模、低能耗天然气制氢、纯化技术,电解水制氢技术,重点攻关天然气制氢热转化工艺及装备,规模化生产纯度高、成本低氢气,完成制氢、纯化等设备的本地化生产。面向高效、低成本、绿色制氢需求,攻关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制氢技术,研究太阳能光、光电催化/热分解水制氢技术,重点攻克可再生能源快速变载的高效中压电解制氢电解池技术,完成制氢方案设计并逐步商业化。
引导佛山燃气公司、华特气体、梅塞尔等气体服务和生产企业及本地装备制造企业,展开与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和创新机构的深度合作,消化并吸收先进技术,逐步实现工艺及设备的本地化生产。

3.氢能储运技术突破。

突破70MPa以上高压、轻质气体存储材料及储运设备的研发以及中长距离高压力管道输氢技术与装备开发与应用,通过科技与创新转化平台,实现本地产业化生产。攻关液态化合物和氨等为储氢介质的液氢液态储氢和储氢合金、纳米材料等固态储氢材料、技术和设备,以及长距离、大规模氢的存储、运输技术和装备研发,实现创新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化。

依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及本地气体服务企业、材料企业,完成氢能储运技术及装备突破。

(二)产业成链工程。
1.壮大现有企业。
加大研发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华特气体、广东泰罗斯汽车、长江汽车、广顺新能源、广东爱德曼等氢能源及氢燃料电池产品制造企业,立足自身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大氢能产品及核心零部件、制造设备的创新力度,并实现本地规模化生产,在氢能源产业打造一批具备国际知名度的企业。
2.招商龙头企业。
以重大项目引进为抓手,以南海区仙湖氢谷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氢能源及氢燃料电池龙头企业或投资项目,加速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氢燃料电池生产本地化,提升我市氢能源产业核心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不断深化氢能源产业链。
3.培育配套企业。
结合我市氢能源及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情况,着力打造一批研发能力强、制造水平高、产品质量优的“高、精、尖”企业,完成氢能源核心产品的配套。重点培育制氢设备、储运设备、制氢加氢站建设、氢燃料电池及整车关键零部件等研发、制造企业,以及培训、服务等企业,进一步完善氢能源产业链条。
(三)示范推广工程。
1.优先推广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项目。
以科技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目为契机,扩大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范围和规模,通过示范运行,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实际应用。同时,依托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飞驰客车及我市正在引进的长江汽车等整车制造企业,以推动氢燃料电池和配套产业集聚,不断完善氢能源产业链,提升氢能源产业技术水平,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
2.支持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生产与商业化应用。
紧抓国家大力推广电动物流车的历史机遇,把握国际氢燃料电池商业化应用趋势,重点引进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制造项目,并加快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在物流、快递和邮政等领域上的示范应用。
3.加快启动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商业化应用。
以高明区有轨电车项目为依托,分期建设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加速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的示范应用,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为今后在我市以及全国推广奠定基础。
4.推进氢燃料电池叉车研发与商业化应用。
研究开发面向全球市场的氢燃料电池叉车,联合氢燃料电池研发机构,以叉车制造企业为依托,实现氢燃料电池叉车本地化生产。同时,以我市本地叉车需求企业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推广氢燃料电池叉车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应用,在此基础上面向全球进行推广。
5.积极鼓励通信业应用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
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在通信行业中的示范应用,积极鼓励我市当地企业在新建和改造通讯基站工程中,优先采购氢燃料电池作为通信基站备用电源,并逐步在金融、医院、学校、商业、工矿企业等领域引入。实现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本地化生产,从而带动氢能源及配套产业发展。
6.引导私人领域氢能源产品消费。
研究探索私人氢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政策,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并通过产品技术提升、价格降低、氢配套网络完善等措施,引导和带动私人购买和使用氢能源汽车、设备及电器等氢能源产品,促进氢能源产品在私人消费领域的快速增长。
(四)设施配套工程。
1.制氢厂建设。
按照保障供给、适度超前、技术领先的原则配套建设制氢厂。根据我市自然资源、能源结构、相关基础条件等来考虑制氢技术及制氢厂建设。近期氢气来源为市外供氢,中期考虑建设制氢厂,选取天然气及电解水制氢技术,保障氢能产品用氢需求,随着分布式制氢技术的成熟,中后期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制氢。
2.加氢站建设。
落实责任主体,均衡部署加氢站网络,推动各区加氢站规划与建设,并对加油站与加氢站合建示范试点。以加氢站为主、移动加氢车为辅,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建设加氢设施。着力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各方主体全面参与,打造规模适度超前、设施智能高效、政策体系完善的加氢体系。
(五)开放协同工程。
进一步加大与云浮市在氢能源产业的深度合作,在已有的氢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集成、汽车整车生产等龙头项目基础上,继续推动氢能产业基地建设、创新平台搭建、优质企业引进和培育、人才引进及培养、氢能产品示范推广及氢能源供给,发挥我市与云浮在氢能源的先发优势及佛山制造业优势,建设佛山与云浮氢能源产业集群。
以开放共享为原则,进一步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国内氢能源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在技术开发、企业合作、平台共享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和氢能城市建设。与国际氢能源发展走在前列的城市在项目开发及产品示范上开展合作,以此带动氢能技术进步和产品推广。

(六)科普教育工程。

以南海区仙湖氢谷为载体,布局氢能源普及体验馆和氢能源社区等平台,形成面向社会公众展示氢能源新技术及“氢社会”体验的宣传窗口。

高水平办好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产业发展大会,集中展示国内外氢能与燃料电池最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示范应用发展成果,打造分享国内外氢能与燃料电池最新政策、制度和路线图,全产业链技术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氢能与燃料电池应用现状及地方实践的专业展会,向社会公众普及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知识。

建立宣传保障机制,制订宣传计划,充分利用媒体、网络、会议、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宣传与氢能源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提高社会公众和企业对氢能源的认知与认同,吸引企业、团体、个人参与氢能源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有利于氢能源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促进全社会接受氢能源发展的理念。

五、优化空间布局

(一)产业基地布局。

按照全产业链协同、差异化和集群化发展的要求,重点打造我市“一主四副”氢能源产业基地,引导氢能源产业在地理位置上趋于集中,功能上趋向集聚,定位上错位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产业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集聚效应,带动区域联动,促进与云浮氢能源产业“一体化、集群化”的深度融合。

1.着重打造仙湖氢谷主产业基地。

以南海区仙湖氢谷为核心,规划范围约47.3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东至荷桂路、东升北路,南至物流城,西至南海区界、北至生态工业园,包括仙湖组团、生态工业园、日本中小企业园、物流城等重要部分。计划依托仙湖生态核心,在南海区现有汽车产业基础上,以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相关项目为核心,致力成为整车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全方位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及氢能产业“硅谷”,在构筑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体系和氢能源汽车商业化运营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集中制氢设施。保障氢能源产业长期发展所需要的可靠的、低价的氢气来源。视氢能源技术水平和我市资源条件,现阶段采用天然气制氢技术。后续持续投入制氢技术的研发攻关和产业化实践,探索新的低成本、大规模制氢方式。

推动国家级氢能源产业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深入开展氢燃料电池系统、零部件和产品的开发研究,为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与生产、适当发展共性基础部件和整车制造创造条件。

推动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创建并持续壮大,发挥创新基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标准化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

推动国家级氢能源公共检测平台形成。提供整车、电池系统、动力总成、电磁兼容、电子电器、无人驾驶、氢燃料电池等的综合检测。

2.协同发展4个副产业基地。

高明区荷城街道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生产基地。以高明区荷城街道佛山市南车修造基地为依托,大力推动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研发生产,配套提供地铁车辆的组装、售后服务等业务,填补佛山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空白,建成全国领先的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生产基地。

南海区里水镇氢燃料电池客车生产基地。着力引进国内知名氢燃料电池客车领军企业,集中发展氢燃料电池客车及零配件生产。利用现有氢气生产基础,大力投入氢气制取技术的研发,促进产能扩大,服务本地及周边城市用氢市场。

三水区白坭镇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生产基地。以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生产企业的引入为契机,打造以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整车和氢燃料电池系统为主、以氢燃料电池客车为辅的生产基地,并成立氢燃料电池汽车研究院机构,增强自我研发能力。

南海区狮山镇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依托美星富能等企业,着力突破富氢燃料、制氢设备和氢燃料电池生产技术研发等方向,重点发展富氢材料和制氢设备等产品。

 

 

 

 

 

 

 

5-1  全市“一主四副”氢能源产业基地布局图

 

(二)氢源保障布局。

我市近期通过从市内、江门、云浮、东莞等地采购氢气保障氢气供应。远期通过两方面措施保障氢能源稳定供给,一方面积极推进分布式制氢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分期推进集中制氢厂建设计划。

按分期进度,到2025年年产量30,000吨,到2030年年产量50,000吨。相应地,各阶段所需用地规模分别需达约4公顷(60亩)、6.67公顷(100亩)。

集中制氢厂的布局首先必须符合国家、省和地区对于危险化学品生产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满足环保、安监等部门要求,保障城市安全,避免二次污染;其次,制氢厂担任产业链中的能源源头的角色,其运输成本直接影响氢气的价格及使用者的使用成本,进而影响产业链的规模壮大,因此制氢厂选址需着重考虑运输距离远近、运输环节多少、运输手段的成本差异,尽量选择交通畅达、运输形式转换便捷、辐射范围均衡覆盖全市用氢区的位置;此外,还需考虑选址区域的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周边建筑物类型及功能等,尽量降低制氢厂建设对周边自然环境、人居环境、城市日常运作的影响。

综合考虑产业基础、用氢需求、交通区位、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初步选定佛山市制氢厂选址于南海区仙湖氢谷主产业基地内。基地应尽快启动危化品园区资质申报工作。同时随着制氢技术的发展,如制氢技术对制氢厂选址有新的要求,可另行选址。

氢气品质应满足GB/T 3634.2-2011《氢气第2部分:纯氢、高纯氢和超纯氢》、T/CECA-G 0015-2017《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等现行标准。

(三)加氢站网络布局。

按照“合理确定规模、适度超前建设、预留发展空间”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氢配套设施建设。

1.加氢站布局原则。

有序发展,分清缓急。结合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加氢站空间位置与建设时序,与氢能源产业发展目标相匹配,逐步、有序推进加氢站建设。首先保障公共交通示范项目的运营,然后逐步满足物流车、有轨电车、乘用车、备用电源等的用氢需求。鼓励各区根据市场规模的变化情况及实际需求,合理增设加氢站。

服务城市,合理布局。坚持资源有序和高效利用的原则,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建立与人口分布、道路条件、城市开发情况及其他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与城镇化格局相适应的加氢站整体布局。面向远期提出覆盖均衡、半径合理的布局方案。

鼓励合建,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满足安全防护距离的基础上,鼓励加氢站与加油站、加气站或充电桩合并设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面向未来,预留弹性。加氢站压力升级是必然趋势,目前建设的加氢站加注能力以35Mpa为主,预计未来数年内加氢站70Mpa及以上的加注技术会逐步成熟,目前规划预留地块时应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应对未来加氢压力升级的需要。

2.加氢站布局方案。

加氢站的布局应符合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选址应满足以下条件:应符合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消防安全的要求,并应设置在交通便捷的位置;城市建成区内的加氢站等,宜靠近城市道路,但不应设在城市干道的交叉路口附近;为集约利用土地,在符合相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可与加油站、加气站合并建设。

规划至2030年全市建成加氢站57个,其中禅城区7个、南海区20个、顺德区14个、高明区6个、三水区10个。

加氢站的分期建设方案分为四部分,一是到2018年底前新建投入运营的三级加氢站总计10个,现状已建成加氢站2个,二是到2019年底前新建投入运营的三级加氢站16个,共计28个加氢站;三是2025年底前新建投入运营15个加氢站,共计43个加氢站,其中新增9个三级加氢站,6个二级加氢站,并完成6个三级加氢站升级为二级加氢站;四是2030年底前新投入14个加氢站共计57个加氢站,其中新增1个三级加氢站,9个二级加氢站,4个一级加氢站,并完成1个三级加氢站升级为一级加氢站。全市至2030年累计达57个加氢站,主要服务于公交、有轨电车、物流用车和乘用车。其中20182019年底前的28个加氢站项目为强制性实施的方案,其中201810个站点为明确选址站点,其余47个为指导性方案,站点选址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调整。

 

 

 

 

 

 

5-2  全市规划加氢站分期实施布局图

 

 

(1)2018年底前投入运营加氢站布局方案。

2018年底加氢站规划布局方案共规划12座加氢站,其中2座已经建成,10座在2018年底投入运营。第一批规划的12座加氢站中,10座为三级加氢站,2座为二级加氢站,二级站可在2020年前完成升级。

 

 

5-3  2018年底前投入运营加氢站分期方案

 

 

 

 

 

 

5-4  2018年底前投入运营加氢站分级方案

 

 

 

 

 

 

5-1  2018年底投入运营加氢站信息

 

序号

图标名称

区域

镇名

地址

分级

1

NH01

南海

丹灶镇

南海区丹灶金石大道

三级站

2

SS01

三水

西南街道

三水区锦河三路

三级站

3

CC01

禅城

张槎街道

禅城区张槎禅西大道西侧、沙路北侧

三级站

4

CC02

禅城

祖庙街道

禅城区祖庙佛罗路北侧

三级站

5

NH02

南海

九江镇

南海区九江龙高路

二级站

6

NH03

南海

狮山镇

南海区狮山松岗大道

二级站

7

SD02

顺德

伦教街道

顺德区伦教龙洲路荔村段

三级站

8

SD01

顺德

容桂街道

顺德区容桂兴华路

三级站

9

GM02

高明

更合镇

高明区更合镇合塘路

三级站

10

GM01

高明

荷城街道

高明区荷城氢能源有轨电车智湖停车场

三级站

11

SS02

三水

西南街道

三水区西南街道锦江路

三级站

12

SS03

三水

西南街道

三水区西南街道广海大道西

三级站

 

22019年底前投入运营加氢站布局方案。

2019年底前新建加氢站布局方案共提出新建16个加氢站选址。包括1个一级站,4个二级站和11个三级站。2019年内16个加氢站均要建成投入运营,可先建成三级站投入运营,在2020年前4个三级站升级为二级站,在2030年底前1个三级站升级为一级站。

16个加氢站的选址结合有合建站条件的加油加气站,对居民影响小的空地或工业区进行布局,选址主要考虑场址有充足的合建空间,周边防护距离足够的站址。

 

 

5-5  2019年底前新建加氢站分级布局方案

 

 

 

 

 

 

5-2  2019年底前新建加氢站布局方案

序号

图标名称

区域

镇名

地址

分级

13

CC03

禅城

南庄镇

禅城区南庄污水处理厂附近

二级站

14

CC05

禅城

南庄镇

禅城区南庄旧樵乐路

二级站

15

CC06

禅城

南庄镇

禅城区南庄魁奇路西沿线

三级站

16

CC04

禅城

张槎街道

禅城区张槎一路北侧、季华北路东侧

三级站

17

CC07

禅城

祖庙街道

禅城区祖庙镇安污水厂附近

三级站

18

NH10

南海

大沥镇

南海区广佛新干线

三级站

19

NH06

南海

丹灶镇

南海区丹灶世海钢材物流中心

三级站

20

NH08

南海

九江镇

南海区九江沙龙路水南路段

三级站

21

NH04

南海

里水镇

南海区里水大道

三级站

22

NH05

南海

里水镇

南海区里水官和路

三级站

23

NH07

南海

狮山镇

南海区狮山镇兴业路

三级站

24

NH11

南海

狮山镇

南海区狮山官华路

三级站

25

NH09

南海

西樵镇

南海区西樵樵高路

三级站

26

SD05

顺德

大良街道

顺德区大良良五公路

二级站

27

SD03

顺德

均安镇

顺德区均安均荷路

二级站

28

SD04

顺德

杏坛镇

顺德区杏坛杏龙路与002乡道交叉口

一级站

 

32025年底前投入运营加氢站布局方案。

2025年底前新建加氢站布局方案共提出15个加氢站选址,其中9个为三级加氢站,6个为二级加氢站。

9个三级加氢站的选址主要结合有合建站条件的加油加气站进行布局,选址主要考虑场址有充足的合建空间,周边防护距离足够的站址。

6个二级加氢站的选址有较大开敞空间的加油站、加气站及一环路扩建的服务区站址,通过合建或新建的方式开展建设。

 

5-6  2025年底前新建加氢站分级布局方案

 

 

 

 

 

5-3  2025年底前新建加氢站布局方案

序号

图标名称

区域

镇名

地址

分级

29

NH14

南海

大沥镇

南海区大沥联路北侧,桂和路西侧

三级站

30

NH13

南海

桂城街道

南海区桂城平洲片区

三级站

31

NH12

南海

西樵镇

南海区西樵桂丹北路/致兴路交叉口西侧

二级站

32

NH15

南海

西樵镇

南海区西樵崇民西路南侧,樵金中路西侧

三级站

33

SD09

顺德

顺德区北广珠公路附近

三级站

34

SD07

顺德

大良街道

顺德区金沙大道西

三级站

35

SD10

顺德

大良街道

顺德区大良南国西路

三级站

36

SD06

顺德

均安镇

顺德区均安百安路仓门路段

三级站

37

SD08

顺德

勒流街道

顺德区勒流龙洲路大晚路段

三级站

38

GM04

高明

荷城街道

高明区荷城富湾码头附近

二级站

39

GM05

高明

荷城街道

高明区113省道与621乡道交叉口北

三级站

40

GM03

高明

杨和镇

高明区杨和高明大道与杨西大道交界附近

二级站

41

SS05

三水

乐平镇

三水区范湖西侧服务区

二级站

42

SS06

三水

乐平镇

三水区范湖东侧服务区

二级站

43

SS04

三水

西南街道

三水区西南街道金本进港大道

二级站

 

(4)2030年底前投入运营加氢站布局方案。

2030年底前新建加氢站布局方案共提出14个加氢站选址,其中1个三级加氢站,9个为二级加氢站,4个为一级加氢站。

4个一级加氢站分别为,高明区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生产基地加氢站,其选址主要结合产业基地的发展布局,2个结合物流园区的建设进行建设,另外一个位于佛山建成区外围结合工业区建设。

9个二级加氢站和1个三级加氢站的选址均位于佛山建成区边缘及外围,其中,4个结合一环高速化改建新增,另外5个二级加氢站通过选址周边土地资源丰富的加油站或者加气站进行合建或新建。

5-7  2030年底前新建加氢站分级布局方案

 

5-4  2030年底前新建加氢站布局方案

 

序号

图标名称

区域

镇名

地址

分级

44

NH18

南海

丹灶镇

南海区建设村丹建路

二级站

45

NH16

南海

九江镇

南海区九江港区

一级站

46

NH17

南海

狮山镇

南海区狮山官窑货场

一级站

47

NH19

南海

狮山镇

南海区狮山桃园西路北侧,信息大道东侧

二级站

48

NH20

南海

西樵镇

南海区西樵环山大道

三级站

49

SD11

顺德

勒流街道

顺德区佛江高速冲鹤西侧服务区

二级站

50

SD12

顺德

勒流街道

顺德区佛江高速冲鹤东侧服务区

二级站

51

SD13

顺德

勒流街道

顺德区勒流镇连杜车站边附近

二级站

52

SD14

顺德

伦教街道

顺德区伦教永丰村委会附近

二级站

53

GM06

高明

荷城街道

高明区有轨电车生产基地

一级站

54

SS10

三水

大塘镇

三水区大塘汽车客运站附近

二级站

55

SS09

三水

芦苞镇

三水区芦苞汽车客运站附近

一级站

56

SS07

三水

云东海街道

三水区广佛肇高速三水南侧服务区

二级站

57

SS08

三水

云东海街道

三水区广佛肇高速三水北侧服务区

二级站

 

5)加氢站分级情况汇总。

本次规划的57座加氢站的分级情况汇总如下:一级站5个,二级站21个,三级站31个。按分区情况来看,一级站南海2个,顺德1个,高明1个,三水1个;二级站禅城2个,南海5个,顺德6个,高明2个,三水6个;三级站禅城5个,南海13个,顺德7个,高明3个,三水3个。

 

 

5-8  全市规划加氢站分级布局图

 

(四)公共交通示范线路布局。

1.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路。

针对佛山市氢能源公交示范计划,为各区提供建议线路。各区可在实际选线中进行合理调整,并可在近期运营至少1条示范线路的基础上,结合各区意愿增设其他线路。公交示范线选线充分结合每个区近期加氢站的建设布局,同时为氢能源公交车安排合理的车辆停保场,现规划停保场为建议选址,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尽量选取里程较长、沿途城市风貌较好的公交线路,以提升示范的效果。

 

5-9  佛山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线图

 

 

 

 

5-5  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选线建议

 

行政区

起终点

里程(公里)

禅城区

湖涌村—东方广场总站

约21.9

南海区

南海丹灶加氢站—西樵山北枢纽站

约28.7

顺德区

马岗大道—绿港新村

约12.5

高明区

智湖停车场—高明客运站

约12.5

三水区

高丰公园首末站—水都首末站

约25.2

 

2.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示范线路。

积极推进氢能源在有轨电车领域的应用示范,规划在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区各建设至少1条有轨电车示范线路。示范线路选取充分结合加氢站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时序,并与有轨电车规划密切衔接;且注意优先选择沿线生态环境较好、有一定客流量但不属于主城区、示范带动效果较好的片区。规划近期(2020年)南海、高明两条有轨电车线路投入运营,中期(2025年)顺德、三水有轨电车线路投入运营。鼓励各区基于线路运营效果、结合自身意愿增设其他线路。

 

 

 

 

 

 

5-10  佛山有轨电车示范线图

 

 

 

5-6  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示范线选线建议

所在区域

线路

连接区域

线路长度

(公里)

站点数量(座)

起点

终点

南海

T4

里湖新城

广百

10

13

高明

T17(在建)

富湾

高明汽车站

17.3

20

顺德

T12

龙江

城际顺德站

25

25

三水

T18

西南

云东海

17.7

20

 

六、近期行动计划

为推进氢能源产业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氢能源发展环境和市场基础,我市近期应重点推进加氢站建设、氢源保障、示范推广、平台搭建、招商引资等五大行动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氢站建设行动。

依据加氢站布局规划,积极落实加氢站用地,理顺加氢站建设审批流程,加速推进加氢站建设实施,不断完善氢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氢能源产业顺利突破产业化瓶颈提供保障,鼓励中石油、中石化、佛山燃气等能源公司加入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与加油站、加气站合建加氢站。至2019年,全市建成28个加氢站并投入运营。其中2018年底,全市在建成2个加氢站的基础上,新建10个加氢站并投入运营,五区各建成2个;2018年到2019年底,新建成16个加氢站投入运营,其中禅城区5个,南海区8个,顺德区3个,具体站址由各区按照加氢站布局规划的指导,根据实际情况择定。

(二)氢源保障行动。

积极筹划佛山市制氢设施的建设工作。深化研究制氢技术路线、市场需求、运营模式等,提高佛山市氢气来源保障能力,支撑佛山市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有轨电车等示范工程的顺利推进,并进一步保障氢燃料电池物流车、乘用车、备用电源等产品的批量化、商业化推广。规划2018年启动制氢厂项目筹备建设工作,推动项目选址、可研、立项等前期工作,并启动危化品园区申报工作。同时,积极申请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示范区,探索在示范区内开展分布式制氢试点。

(三)示范推广行动。

1.落实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任务。

20182019年,结合各区实际,推广氢能源公交1000辆。其中2018年推广290辆氢能公交,禅城、南海、顺德区各推广70辆,高明、三水区各推广40辆氢燃料电池车辆。2019年推广710辆氢能公交,禅城区推广176辆、南海区推广327辆、顺德区推广117辆,高明区推广40辆、三水区推广50辆氢燃料电池车辆。

2.落实公共交通示范运营线路。

公交线路方面,2018年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区5条公交示范线路投入运营。

有轨电车线路方面,2018年高明有轨电车示范线路建设完毕并投入运营;2020年南海有轨电车示范线路建设完毕并投入运营。

3.加强氢能源的推广宣传。

以南海区仙湖氢谷为基础,建设氢能源的体验馆和氢能源社区等平台,推广氢能源使用方法,氢能源安全知识的推广,氢能源产品的体验。定期展开氢能源科普推广活动,普及氢能源的利用和安全知识。

(四)平台搭建行动。

建设氢能质检中心,提供电池系统、动力总成、电磁兼容、电子电器、无人驾驶、氢燃料电池等的综合检测,至2020年面向国内外企业提供公共检测服务;共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并以之为依托成立佛山氢能标准化创新研发中心,构建基地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共同打造燃料电池及系统研发中心,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深入开展氢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零部件和产品的开发研究,至2020年满足国家级新型研发机构申报条件;共同组建燃料电池系统核心关键部件研究及产业化中心、氢能产品推广应用平台,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的推动作用,至2020年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水平大幅提升。

(五)招商引资行动。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重大项目引进为抓手,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科研机构。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从制氢、制氢设备和富氢材料、加氢,以及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组、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零部件,到氢燃料电池客车、有轨电车、物流车、乘用车、叉车、备用电源、热电联产等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布局,并形成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和乘用车制造、关键零部件配套、氢气制备和基础设施配套相关企业共60余家。

靶向引进企业选定为:丰田汽车、一汽集团、吉利汽车、东风集团、北汽福田、深圳五洲龙、长江动力、郑州宇通、金华青年等汽车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广核、神华集团、神力科技、大连新源动力、中科同力、HydrogenicsIntelligent Energy等能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