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30年广东省佛山市加快启动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商业化应用发展计划
来源:
|
购买报告:13699799697(微信)
|
发布时间: 2020-12-14
|
201 3612次浏览
|
分享到:
车研咨询发布的氢能与燃料电池系列报告,对全国500多家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的企业、31省市/近300个地级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政策规划、企业投资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加氢站建设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市场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1版)》(2000多页)
(2)(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发展分析报告(2021版)》
(3)(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中国加氢站市场竞争与投资分析报告(2021版)》
(4)(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发展分析报告(2021版)》
《广东省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投资布局分析报告(2021版)》
手机在线阅读,微信识别二维码

31省市/近300地级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投资布局分析报告(2021版)600多页
2018年11月,绿色发展 氢创未来”为主题的“氢能周”举办。开幕式上,《佛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正式发布。
把握全球氢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国内外合作,因地制宜科学构建产业链条,将氢能源产业发展成为我市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力争到2020年完成氢能源产业及核心产品的培育,到2025年将我市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氢能产业典范城市,到2030年通过不断扩大氢能源产品在城市各个领域的应用与示范,将我市建设成国际知名的氢能生态城市。
1.规模总量目标。
2020年,氢能源相关产业累计产值达到200亿元;到2025年,氢能源及相关产业累计产值达到500亿元;到2030年,建成氢能源产业集群,实现氢能源及相关产业累计产值1000亿元。
2.企业培育目标。
到2020年,培育氢能及燃料电池企业超过60家、龙头企业3家、投资规模达到150亿元;2025年,培育氢能及燃料电池企业超过100家、龙头企业6家、投资总规模达到300亿元;到2030年,培育氢能及燃料电池企业超过150家、龙头企业8家,累计投资总规模达到500亿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氢能源产业集群。
3、3.创新能力目标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氢能源领域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提升氢能源产品的技术水平,重点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创新能力主要指标
领域
|
2020年
|
2025年
|
2030年
|
乘用车
|
整车寿命(万千米)
|
20
|
25
|
30
|
整车成本(万元)
|
30
|
20
|
18
|
电堆寿命(小时)
|
5000
|
6000
|
8000
|
商用车
|
整车寿命(万千米)
|
40
|
80
|
100
|
整车成本(万元)
|
150
|
100
|
60
|
电堆寿命(小时)
|
10000
|
20000
|
30000
|
4.示范推广目标。
2020年氢能源产品推广应用累计超过5500套,加氢站达到28座,到2025年累计超过11,000套,加氢站达到43座,到2030年累计约30,000套,加氢站达到57座。
表2-2 氢能源产品及加氢站推广目标
领域
|
单位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5年
|
2030年
|
公交车
|
保有量(辆)
|
290
|
1000
|
1500
|
2500
|
4000
|
乘用车
|
保有量(辆)
|
0
|
0
|
0
|
1000
|
11000
|
叉车
|
保有量(辆)
|
0
|
0
|
0
|
550
|
1550
|
有轨电车
|
保有量(辆)
|
0
|
0
|
20
|
60
|
100
|
物流车/专用车
|
保有量(辆)
|
1000
|
3000
|
4000
|
6000
|
10000
|
备用电源
|
套
|
0
|
0
|
0
|
1000
|
3000
|
产品合计
|
套
|
1290
|
4000
|
5570
|
11110
|
29650
|
加氢站
|
累计(座)
|
10
|
28
|
28
部分升级
|
43
|
57
|
(四)发展路径。
我市氢能源产业发展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示范应用阶段(2018—2020年),属于产业和市场培育期,以公交和物流领域为突破口,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及相关产品应用和推广,氢气来源主要为市外供氢。在产业发展方面,以发展整车、系统集成企业及技术为主,兼顾核心零部件及基础材料的发展。
第二阶段为市场化初级阶段(2021—2025年),属于产业由培育期向成长期过度,发展天然气、电解水制氢技术、高压储氢、运氢和加注技术;提升燃料电池产品制造技术,实现燃料电池产业规模化生产,燃料电池产品进入市场化销售阶段;逐步培养燃料电池备电及其他领域市场。在产业发展方面,以引入制储运、电堆、MEA等核心零部件企业与技术为主,兼顾基础材料的发展。
第三阶段为市场扩张阶段(2026—2030年),属于产业的快速成长期,通过多元化制氢体系及成熟的高压或液体储氢、输氢和加氢技术,氢能产品在乘用车及其他领域开始普及。在产业发展方面,整车、系统和核心零部件产业配套已经建成,在该阶段以发展催化剂、储氢等基础材料为主。
第四阶段为氢经济社会(2030年后),属于产业成熟期,氢能源产业链条完备,制氢、储氢、输氢、加氢及配套设施网络已建成,商用车、乘用车、专用车辆及家庭用氢市场形成。
表2-3 氢能源产业发展路径
领域
|
2020年
|
2025年
|
2030年
|
2030年后
|
示范阶段
|
市场初级阶段
|
市场扩展阶段
|
氢经济社会
|
基础设施
|
制氢
(氢源)
|
市外供氢
|
天然气制氢;
电解水制氢
|
多元化制氢体系
(天然气、水电、光伏、生物质,分布式制氢等)
|
存储和运输
|
45MPa储氢;
长管拖车运输
|
高压气态储氢;
高效液态储氢;
长管拖车和管道输氢示范
|
高压气态储氢;
液态、固态储氢;
管道输氢
|
|
加氢基础设施
|
35MPa与70MPa加氢站
|
70MPa加氢站;
移动加氢
|
70MPa以上加氢站;
移动加氢
|
与应用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网络
|
产业发展
|
整车、系统集成
(车辆制造、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等)
|
核心零部件(制储运,电堆,MEA,氢循环泵等)
|
基础材料(催化剂、储氢材料等)
|
应用
|
公交、物流、有轨电车示范
|
备电及其他领域推广
|
公共领域基本大范围采用氢能源产品;私人领域开始普及
|
个人氢能源车辆及家庭产品市场形成
|
三、重点领域
(一)氢能生产领域。
1.大规模制氢。
发展天然气制氢技术及制氢、纯化等核心装备,以及电解水制氢技术及装备;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制氢技术,重点突破太阳能光解制氢和热分解制氢等关键技术,建设示范系统;突破固体氧化物等高温电解水制氢,完成商业化高温电化学制氢方案设计;突破大规模制氢核心技术及配套设备的攻关及产业化生产。
2.分布式制氢。
研究可再生能源发电与质子交换膜/固体氧化物电池电解水制氢一体化技术,突破高效催化剂、聚合物膜、膜电极和双极板等材料与部件核心技术,掌握适应可再生能源快速变载的高效中压电解制氢电解池技术,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并推广应用;形成标准化的加氢站现场制氢模式并示范应用。
(三)燃料电池领域。
以氢燃料电池为突破口,解决新能源动力电源的重大需求。突破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技术,开展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技术研究,提高电堆产品的性能和寿命,降低成本;优化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研究高比功率氢燃料电池技术,实现可靠性、耐久性等系统性能全面提升;加大辅助系统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力度,重点突破空压机、氢气循环泵、增湿器、DC/DC变换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进一步完善关键零部件技术链;研究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技术,实现示范应用并推广;开展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测试技术和指标体系研究;实现以氢燃料电池为载体的产品示范运行和推广。
(四)氢能消费领域。
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发展氢能产品设计和优化技术,研究氢能源产品检测、诊断、试验、生产工装、工艺技术,突破氢能源产品高安全、可靠性技术,构建数据搜集、分析平台等;实现氢能产品在通讯基站、商业楼宇、零售商店、居民住宅、分散电站、应急救灾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以氢燃料电池系统为依托,在消费电子、医学设备、工业器具、家用电器等领域推广氢能源产品;在分布式制氢基础上,大力开展氢燃料发电站集成技术突破,研究相关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检测、生产等,实现电力清洁化;实现氢燃料电池发电站的零的突破。
发电站的零的突破。
四、主要任务
(一)技术突破工程。
1.燃料电池技术突破。
在高可靠和低成本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材料,高比功率和长寿命及高效率电堆,氢燃料电池系统高度集成控制和优化,高速无油空气压缩机和氢循环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及制造装备等领域展开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提升产品可靠性和耐久性,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本显著下降。发展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技术,建立分布式发电产业化平台。
主要依托佛山南海氢能产业基地、佛山(云浮)氢能产业基地等相关燃料电池、整车企业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氢能燃料电池与氢能源国家工程中心等科研机构完成燃料电池技术突破及产品规模化应用。
2.氢能制取技术突破。
发展大规模、低能耗天然气制氢、纯化技术,电解水制氢技术,重点攻关天然气制氢热转化工艺及装备,规模化生产纯度高、成本低氢气,完成制氢、纯化等设备的本地化生产。面向高效、低成本、绿色制氢需求,攻关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制氢技术,研究太阳能光、光电催化/热分解水制氢技术,重点攻克可再生能源快速变载的高效中压电解制氢电解池技术,完成制氢方案设计并逐步商业化。
引导佛山燃气公司、华特气体、梅塞尔等气体服务和生产企业及本地装备制造企业,展开与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和创新机构的深度合作,消化并吸收先进技术,逐步实现工艺及设备的本地化生产。
3.氢能储运技术突破。
突破70MPa以上高压、轻质气体存储材料及储运设备的研发以及中长距离高压力管道输氢技术与装备开发与应用,通过科技与创新转化平台,实现本地产业化生产。攻关液态化合物和氨等为储氢介质的液氢液态储氢和储氢合金、纳米材料等固态储氢材料、技术和设备,以及长距离、大规模氢的存储、运输技术和装备研发,实现创新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化。
依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及本地气体服务企业、材料企业,完成氢能储运技术及装备突破。
(二)产业成链工程。
1.壮大现有企业。
加大研发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华特气体、广东泰罗斯汽车、长江汽车、广顺新能源、广东爱德曼等氢能源及氢燃料电池产品制造企业,立足自身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大氢能产品及核心零部件、制造设备的创新力度,并实现本地规模化生产,在氢能源产业打造一批具备国际知名度的企业。
2.招商龙头企业。
以重大项目引进为抓手,以南海区仙湖氢谷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氢能源及氢燃料电池龙头企业或投资项目,加速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氢燃料电池生产本地化,提升我市氢能源产业核心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不断深化氢能源产业链。
3.培育配套企业。
结合我市氢能源及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情况,着力打造一批研发能力强、制造水平高、产品质量优的“高、精、尖”企业,完成氢能源核心产品的配套。重点培育制氢设备、储运设备、制氢加氢站建设、氢燃料电池及整车关键零部件等研发、制造企业,以及培训、服务等企业,进一步完善氢能源产业链条。
(三)示范推广工程。
1.优先推广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项目。
以科技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项目为契机,扩大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范围和规模,通过示范运行,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实际应用。同时,依托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飞驰客车及我市正在引进的长江汽车等整车制造企业,以推动氢燃料电池和配套产业集聚,不断完善氢能源产业链,提升氢能源产业技术水平,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
2.支持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生产与商业化应用。
紧抓国家大力推广电动物流车的历史机遇,把握国际氢燃料电池商业化应用趋势,重点引进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制造项目,并加快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在物流、快递和邮政等领域上的示范应用。
3.加快启动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商业化应用。
以高明区有轨电车项目为依托,分期建设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加速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的示范应用,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为今后在我市以及全国推广奠定基础。
4.推进氢燃料电池叉车研发与商业化应用。
研究开发面向全球市场的氢燃料电池叉车,联合氢燃料电池研发机构,以叉车制造企业为依托,实现氢燃料电池叉车本地化生产。同时,以我市本地叉车需求企业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推广氢燃料电池叉车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应用,在此基础上面向全球进行推广。
5.积极鼓励通信业应用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
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在通信行业中的示范应用,积极鼓励我市当地企业在新建和改造通讯基站工程中,优先采购氢燃料电池作为通信基站备用电源,并逐步在金融、医院、学校、商业、工矿企业等领域引入。实现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本地化生产,从而带动氢能源及配套产业发展。
6.引导私人领域氢能源产品消费。
研究探索私人氢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政策,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并通过产品技术提升、价格降低、氢配套网络完善等措施,引导和带动私人购买和使用氢能源汽车、设备及电器等氢能源产品,促进氢能源产品在私人消费领域的快速增长。